第四篇 企业科技与企业改革
第一章 企业科技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矿山生产发展
夹皮沟金矿生产是在旧时代残存下来的机械设备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工程技术人员奇缺,机械设备残缺不全,又无备件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力更生解决生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夹矿科技也同新中国的各项事业一样,从无到有,靠自身的科技队伍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让新中国“瞩目的成就”
五、六十年代,夹皮沟金矿产金闻名全国,职工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改革日益频繁活跃。
1960年下戏台青年试制成功506机器头,可为每个班节省水针150根,节省工时六个,夏守德自制成功了气腿子扣车,宋长生试制了手摇马机自动摩电功子。选矿厂青年和老工人合作,试制成功电弧气割器,可提高功效十倍至五十倍,机关青年制成变速起重机。福利科青、老合作研制成功了压饼、淘米、切菜机。医院开展治疗阑尾大手术,夹皮沟教育委员会崔元善与其他教师共同研制了扫盲快速法,应用于矿山扫盲工作,推动了矿山扫盲工作的开展,创造出了快速识字的神奇效果,选厂青、老年合作改进了添加油药自动化,运输科青年利用废料制成了打眼钎子。并提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口号。这些技术革新运动促进和推动了当时生产的发展。当年全矿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到1961年基本消除了手工操作。
1971年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选厂技术革新进行的。选厂工人改革了30年代的老机器,进一步挖掘出了生产潜力,原来的一台电机只能带一台浮选机,经过改造,一台电机、带动4台浮选机。并改革了其他浮选机不合理的部分。
1973年选矿流程技术改革,进行了系列改革将原混合浮选改为集中精选和返回再选,使铜金矿品位由百分之三,提高到百分之八十,把金精矿全部加工成了铜精矿,不仅解决了金精矿积压的老大难难问题,还增加了铜产量,大幅降低了成本。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选厂处理矿量已不能满足增产的需要,夹矿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设计安装了6台6A浮选机,一台多层浮选机,更换了一台颚式破碎机,更新改造了破旧设备安装了一台四尺元锥破碎机,一台三尺元锥破碎机。钳工还逐台修复了三、四十年代的破旧设备,设备完好率由1970年的百分之五十提高到90%,处理矿量由1966年的二百吨,提高到七百五十吨。
红旗坑开发后,矿石中所含的泥沙成份较大,造成筛子磨,经常堵塞,碎矿效率低,机械设备损害大,废石无法手选,即影响生产又给现场工人带来了很多麻烦。1974年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设计出水洗筛,水洗螺旋分级机,解决了红旗坑矿石难处理的问题。
1975年以后,选厂技术改造提高了金总回收率,各主要生产坑口和新建改造坑口也进行了一系列技改实验和新技术的应用。
1975年研究试制了天井吊罐、游动绞车、斗式转载车、电机车等一批矿山机械、八家子坑和红旗坑已分别形成了天井和平巷两条机械化作业线。
随着国内外井巷支护技术的发展,1978年夹皮沟金矿开始推广应用喷浆支护,至1985年已喷浆支护各类巷道700余米。现有喷浆支护调车5个,大型硐室4个,一般硐室8个。节约木材400立方米。
1979年,围绕挖、革、改以及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做了大量工作。中深孔分段挤压爆破苗矿法在红旗坑研究应用成功。采矿效率每班平均达250吨,采矿成本每吨降至1.7元。
在“冶金局的指导下,长春黄金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于1980年冬成立矿山坑内钻机队,采用KD-100型、钻石-100型等金刚石钻机钻探,并配合坑道进行探矿工作。通过四年的钻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探矿效果。至1984年末共钻孔130个,钻探总进尺7219米,探明地质矿量15万吨,金属1157公斤,代替坑探2086米。
1983年1月1日夹矿采用水淬法由合质金中提取银,到1985年6月共提银1525公斤,获经济效益35万元,合质金品位达95%以上。
1981~1984年,在被地质工作者乎视的混合花岗中找到了高兴矿床。规模虽不大,获得地质矿量仅6909吨,金属量92公斤。但给地质工作者在今后的探矿中提供了新的线索,并打破了矿区只有片麻岩中找矿的老框框。
1983至1985年又在八家子坑和二道沟坑进行了水平分属填充法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八家子坑和40米7~2采采用水平分层充填法开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过去中深孔爆破,由于采用粉状炸药、装药器装药采用导爆索引爆,支解分段一次爆破3~4排。采矿工程技术人员试验采用导爆管,用黑包布绑扎在导爆索上,用装药器吹药管送入孔底,随之装入粉状炸药。实现了孔内分段,一次爆破中深孔10排以上,达到了挤压爆破效果,崩矿效果良好。
1987年全矿成立的QC为生产服务的科研小组广泛活跃在各生产车间。供销科制材厂48带锯加工大口径圆木获得成功,解决了夹矿多年来积压大口径圆木的难题,在红旗坑作了延长提升大绳寿命的专题立项研究,二道沟坑将水泵有底网改为无底网,八家子用胶板替代罐笼磨擦板。企业中的这些小改小革推动着生产与科技的进步,对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作用。1989年在扩大QC科研小组成果的基础上,全矿学习PDCA循环等先进的管理方法继续进行以矿山生产服务为主的技术研究。
1990年为了加强技术管理,推动矿山技术进步,将矿设计室的职能由专门技术设计转变为即负责全矿专业设计,又负责生产技术管理。集中发挥矿技术优势及各专业人员的作用,使设计室成为内外技术工程设计及技术管理的综合性职能科室。
同年在下戏台供电改压工程过程中赵景和先后设计了四个方案,择优选择了最佳方案即不影响全矿生产生活用电,又符合下戏台坑开发的长远利益。为把下戏台0米单筒提升改造成双绳提升,设计室人员深入井下勘查设计最佳办法,亲自和工人一起调试安装。21~30球磨更新过程中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及时修改设计方案,采用锚固定基础,少挖土石方27立方米,缩短了工期10天,节支近1万元。1990年八家子坑360米53采电动采运机干式充填采矿方法试验成功,提高功效三倍,多收黄金33.316公斤,贫化率、损失率达到了建坑以来最好水平。同年夹矿还在法国购进了一台电动铲运机,准备明年在二道沟坑进行生产实验。在夹矿“双增双节”活动中企管科李春阳试制新型钎子头,9月10日至9月25日在二道沟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91年在全矿正式推厂。1990年机电安装工程处(机修厂)自制卷板机为开发新产品做准备,1990年夹皮沟金矿选矿厂改造氰化工程安装完毕,正式试车投产,在设计研究部门和吉林省黄金公司、市金矿的支持下,进行了多次投料试车,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工艺正常。1991年发挥了效益。
1991年夹矿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吉林省黄金公司教授级工程师邱玉成的支持下,氰渣再选进行了多次试验,选铅问题得到解决。同年又进行了选铜的试验并加速了这项工程的进展。
1991年夹矿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进行科研实验,引进TYZ1500型天井掘进机在红旗坑605~695中段天井掘进中试验应用28天,掘进88米试验获得成功。在岩石破碎条件下,为掘进天井一次成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1992年2月选矿厂在炭浆再磨工序中,安装了自制旋流捕金器,捕金器安装在砂泵和旋流器之间,不需要动力和人操作,即可定期起金。大颗粒金可存在捕金器中避免旋流器堵塞,给原流程操作带来许多好处,仅100天时间起汞金17.4公斤,炼出纯金4.441公斤,价值6.9万元,每年可回收5公斤黄金和50多公斤汞。
1992年6月24日选矿厂尾清压滤选硫工艺,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安装正式投料试生产,采用此项技术目的是把氰化污水中的硫矿物压滤出来,生产出的硫精矿可直接销往长春联合化工厂,在压滤后的尾矿中加入少量氯,可使选厂氰化废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此项工艺不仅为公司每年增收十几万元,还能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
1992年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1992年7月改称)积极组织召开了全公司科技工作会议,对1990和1991年度的46项革新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对今后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氰渣再选科研项目在吉林省黄金局退休教授高级工程帅邱玉成的支持下,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获得成功。仅此一项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万元,正式投入生产以后,每年可创利润近百万元。
1994年公司在专用基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投资1286.32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54万元的选矿厂浮选改造工程已交付使用,设备更新后浮选车间操作更方便,劳动强度降低,回收率可提高0.5%一年可多回收金属4公斤。
1995年公司地质科研组的全体同志深入各矿区调查研究,翻阅大量原始资料,与各单位一起编制了“九五”地质勘查开发规划,通过了省黄金局评审,为公司“九五”期间地质勘查工作作了总体安排。2月公司邀请在夹皮沟矿区从事多年地质科研和找矿工作的科研单位、地质队召开了“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研讨会”系统分析了夹皮沟矿区成矿规律,讨论了矿区找矿方向和布局。投资20万元新购置了一台600米钻机及钻探设备,使钻机队的装备水准得到提高。
1996年三道岔矿深孔绳索取芯工艺一次性试验成功,钻孔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在以后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1997年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铜铅分离,无氰解析工艺喜获成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合质金的质量,使选矿工艺前进了一大步,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9年选矿厂投资3万元安装了电子流量计,解决了氰化无计量的问题。
2000年选矿厂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在磨矿、选石、氰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六项技术改造,选冶回收率比上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全年可增收黄金20公斤,整治贵重金属跑、冒、滴、漏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001年选厂技改在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后见效明显,改造后的浮选工艺流程,氰化浸出工艺,解吸电解系统发挥了作用,增设了浮选机等多项技改工程,提高了选冶回收率,多回收黄金31千克,创价值200万元。
2002年公司探矿找矿上采取矿院联合方式,邀请学者、专家共同研究论证,为生产增储做准备。年初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提出了“科技兴矿,人才兴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步伐。
传统的老工艺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炼金室始建多年,厂房老旧,设备简陋,条件差。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国家上海黄金交易所收购标准,需要到山东焦家去精炼,距离远,费用高,成本大,不安全因素多,基于以上情况,公司开始改建精炼厂以加强产品科技含量。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带着任务课题专程去辽宁、山东兄弟矿山参观学习,重点考察了选厂工艺。回来后开展了选厂专题工艺论证,对工艺流程成本高,实收率低的工艺环节进行了改进。2003年上半年还为企业产品进行了注册,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在选厂工艺改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项目、工程都经过了专家化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发展。
2003年初公司委托省黄金研究院设计建设黄金精炼厂,与吉林大学、长春黄金研究院、长春黄金设计院相关的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意向。长春国家级黄金研究院负责工程设计、工程指导,黄金精炼厂经过5个月的工程施工投入运营,这座投资648万元的精炼厂是东北三省最大的黄金精炼厂,具备1#、2#金锭生产能力,现已向上海黄金交易所申办认证手续,黄金精炼厂的修建即节约了赴山东等地的精炼费用,又解决了产品多次转运风险,产品质量的升级标志着“科技兴企”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3年与吉林大学地质专家教授签订了地质找矿协议,下半年开始进入实地考察阶段,并为公司提供科技指导与信息服务。
随着企业对矿山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公司把探矿增储工作付诸在行动上,邀请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召开了三次地质专业论证会。提高了探矿目标和准确率,使2003年新增地质储量超过以往年份。
同年为赶上现代企业发展步伐,公司决定首先实行以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局域网管理系统,吉林华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设计开发局域网管。12月由吉林华建科技公司负责设计、安装调试的自动化局域网管系统交付运行,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
2004年,公司对技术创新有成熟科研成果、技术改造项目策划的有功人员实行嘉奖,重新实施吸引专业人才政策,职工子女正规高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公司就业的给予优先安置。
对选矿工艺实施重大改造,老企业落后的选矿技术工艺处理矿石费用和回收率与同行业相比有较大差距,改造势在必行。2003年下半年开始前期运作,改造项目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以确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工艺的先进性。在2003年末,公司委托国家级科研院所——长春黄金研究院和省冶金研究院在第一次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做了第二份矿石可选性实验和适用工艺研究,以确定最佳改造方案。可行性报告出台后,将在原劳服选厂做工业试验,力争年内完成,收到满意效果后,再对大选厂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选厂回收率计划达到95%以上;尾矿排放计划降低0.3克/吨;处理成本计划下降50元/吨。含量工艺设备力争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和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基本条件。
信息网络办公自动化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公司在2003年已初步建成了信息网络,基本具备了办公自动化条件。2004年公司在有条件的系统推行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学会运用网络信息,争取在2004年全面实现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
夹皮沟金矿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在新世纪正努力谋求走上一条以科技兴矿、科技办矿、科技富矿的道路。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在不断总结、吸取、借鉴外来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同时还力图有所创造有所收益,用科技不断创造着矿山的未来和明天,正努力改造着老工业基地昔日的面貌。
企业改制以来,公司领导坚持以人才为本,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手段,以探矿增储为突破口,加大科技投入,自主创新,全面增强矿山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2005年选矿厂一期改造工作进入试生产阶段;尾矿回收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投入试运行;精炼工艺进一步完善,获得了上海黄金交易所提供标准金锭资质认证,产品质量稳定,一次交验合格率100%。2005年选拔12名学员脱产学习地、测、采、选专业,还有30名员工准备参加函授学习,全年各类专业技术培训1563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科技强化了信息网络,生产指挥监控系统得到了完善。公司信息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
2006年,选矿工艺改造迈出了可喜的一步。6月19日,新选厂全泥氰化厂顺利启动生产,至此为矿山服务60多年的混汞工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选矿工艺的更新,标志着我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公司有效利用低品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实力,打造生态环保矿山,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开端。
2007年,公司始终坚持集团公司提出的“超常规思维、跨越式发展”理念,并把这种思想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实力。
选矿厂三期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尾渣处理工艺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KS—60陶瓷过滤机。污水达到零排放,使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投资建设再生窑工艺,结束了到外地再生载金炭的历史,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二道沟矿从年初的1140米下掘至1230米,设计深度为1320米,深井开采技术日趋成熟,已掌握了深井地温、地压、岩爆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一些经验,研究解决了关键技术的方法也开始启动,为全国黄金矿山深井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22008年公司自行设计的二道沟深井通风工程改造,已通过论证,7月初结束,为有效改善二道沟矿1320米深井高温问题,改善深井生产的作业环境,总结和积累了深井开采技术的经验。
公司对尾矿厂进行2000吨/日扩建,工程前期预算3月初结束,基础建设、选购设备等正在进行中,该项目8月份建设投产,尾矿回收公司的处理能力将实现4000吨/日,年产黄金400公斤以上。
公司机修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半年机修厂生产的矿车不仅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而且还注册了商标,打出了品牌,对外销售到周边矿山,供不应求,还有各种矿山设备也打开了市场。
第二节 工程技术人员的科研活动
1950年,在下戏台坑口、马青山小组试验湿式凿岩,因领导重视不够,工人无指导,技术不熟练设备零件不足等原因,只实验几天就停止了。
1951年9月,继续搞井下湿式凿岩,这次试验是在立山坑那宝月和下戏台坑范奎聚两个组进行的。
1952年9月,那宝月率领凿岩小组的搞湿式凿岩获得成功,并在全矿推广。
1953年全面推进湿式凿岩重点推行硬质合金钎子和单台多巷凿岩方法。
1958年夹矿中医师张旭、研究用中药治疗兰尾炎获得成功,年初,在吉林省第一医院,4月9日至7月21日在长春市医院,10月~12月在中国协和医学院推广,张旭被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5月20日,磨矿工段张广义小组的铅实收率达至97.4%(计划91.6%),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王乐高小组铜实收率达到97.4%(计划90%),已接近石咀矿铜实收率98.17%的世界高峰。
7月24日矿文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965年6月先进技术局扇自动化在矿推广使用。
11月井下运输的磁力道岔及弹簧道岔研制成功,在二道沟进行试验应用。
12月矿汽车运输,推行二级保养的先进技术。
1972年全矿共实现43项革新项目,其中二道沟坑实现索道运矿半自动化。
1979年矿科学技术学会成立。
1979年5月经省冶金局批准,在红旗坑推广YG80钻凿中深孔留矿法采矿试验研究。
1982年11月25日矿学习外地经验自制振动放矿机,经过六天安装于十二月一日在二道沟坑465米中段试用投产。
1975年7月,于长江副矿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行十四人去江西、湖南、云南、河北相关矿山进行考察。
1983年7月4日冶金部和黄金局钻机水力取芯现场会在矿召开,来自全国八个省市兄弟厂矿代表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夹皮沟、沂南金矿介绍了经验,现场会历行五天。
1990年8月22日氰化工程投入试运行矿自筹资金建设的氰化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机械安装已全部完工。由于经验不足,几次试运行都没有成功,经矿同省公司,长春黄金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调试,于8月22日正式投入试运行。这项工程转入正常生产后,每年可为矿山增加效益百万元以上。
1992年10月,公司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刘书学的《胃粘膜脱垂中医治疗》被吉林省中医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刘书学前后另有5篇论文获市优秀论文奖。
1994年8月12日重点工程之一的选矿厂浮选一期工程试车成功。标志着选冶技术又向前迈进一大步。工程分三期,总投资110万元。完成后可大大提高金总实收率,减少金属流失。本次改造工程,从设计到安装试车完全由公司内部自行完成。
1996年7月6日公司医院首例肝修补手术获得成功。
2004年公司针对老矿山地、测、采、选等专业管理落后的现状,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等全国著名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咨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04年地质环境治理一期工程(采空区治理),保护了地表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受破坏和影响。
2005年完善尾矿设施,对老尾矿库进行综合治理,保证了尾矿下游的水环境。
2006年对各分矿废石场及部分采空区采取重点治理,有效地控制了山体滑坡,保护了森林植被。
2007年度生产技术部对公司深部开采的通风问题进行研究,计划投资20万元,实际生产中解决了深井作业面空气质量和现场温度,改善了作业环境。
2007年,投资5万元对井下供风、排水管路即将使用的新材料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井下空气质量。
2007年开始,公司对深部开采试验推广光面爆破技术,减少地压等因素给实际生产带来的影响,扩展了深部开采的空间。
第三节 历次技术革新试验与成果
1952年掘进作业试行三班九次循环作业制,创月进尺230米的纪录,立山坑新四号脉被发现储量约50万吨,含主要金属有金、铜。井下采掘作业推行湿式凿岩,直线式凿岩。
1954年重点推行了硬质合金钎子和单台多巷凿岩方法。
1955年矿山开始使用电机车运搬。12月31日老牛沟金铜矿,因资源不足,而停止生产。全矿进行残柱回采,其方法为长壁式采矿法。为了解决地下资源危机状况,采用钻探手段以钻代坑进行探矿。
1956年2月,下戏台坑试行了药壶爆破法,此法是对掏心眼多次爆破,扩大眼底,防止打筒现象,降低火药消耗。
2月27日下戏台凿岩工朱先禄,在东区打探矿,执行单机多巷操作法,一台机器打三个掌子面,创出掘进台效5.75米。
3月21日立山坑凿岩工韩兴财、机助郑光德,于文才爆破手孙国田,推行那宝玥操作方法;做到三快(换钎快,开闭螺丝快,移动位置快)四好(钎子排列好,眼位距离好,顶盘检查好,准备工作好),严格执行爆破规程,在6~1采采下284吨矿量的新纪录。
3月立山坑工人共产党员那宝玥,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推广单机多巷循环作业方法,使采掘效由3.00米提高到4.00米。
4月14日下戏台坑烘炉组,青年节约组研究出压钎炉制做钎子杆办法,比用车床加工钎杆提高效率12倍。
1957年7月17日朱光禄在黑色冶金先进生产会议上,介绍小班三次循环,月掘进,单巷204米,创双巷304米的先进经验。
7月26日先光禄由北京返矿,将龙烟铁矿的四班齐班作业经验,每小班两次循环,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效的方法在全矿推广。
1958年8月27日矿在街头召开技术革新标兵登台典礼大会。第一批登台的有:那宝玥、郭宣寿101队,赵文举机修组、冯作民钳工组。刘洪斌、郭国柳、李相君、兰后璞、刘凤芳、任景发、王维珍1959年选矿厂团员金石太试制的流槽可达国际水平。
1964年技术革新推广新技术:
1月凿岩机汽腿子构成自动返风系统。
5月天井吊盘以吊挂链子支撑吊罐代替木撑子。
6月电机车、电碾子改造,变滑动磨擦为滚动磨擦。
10月选矿厂铜铅分离试验,铜实收率达50%铅实收率达60%
1965年2月滑辊式电机车弓子应用,索道事故自动控制应用于生产,属矿技术革新项目。
1972年,全矿共实现43项革新项目,其中二道沟坑实现索道运矿半自动化生产。
1973年矿在红旗坑试制使用成功第一条井下掘进自动作作业线,这条作业线由游动绞车,天井吊罐、装岩机三部分组成。
1974年选矿厂对落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三次改革,使处理量由文革前的200吨提高到700吨左右。
为实现井下六条机械化作业线,矿在几个月时间内自制游动绞车两台、斗式转载车,三吨摩电车两台,干燥机,天井吊罐,螺旋给矿机等设备。
1980年红旗坑中深扎采矿试验成功。红旗坑299米8~10采在八月份以前做完采准工程,九月至十月中旬钻凿中深孔三层,718个炮孔进尺1采4022米,七月十日至十一月十日装药爆破九次,爆下矿石27500吨,产金一万两,做到了接设计施工,保证质量,安全生产,试验成功。
1983年3月二道沟坑经省冶金局批准,进行深部竖井改造扩建工程。
1983年7月4日冶金部和黄金局钻机水力取芯现场会在我矿召开,来自全国八个省市兄弟厂矿代表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夹皮沟,沂南金矿介绍了经验,现场会历时五天,于八日结束。
1985年洛阳矿山机械厂生产的TQ16X16型天井吊罐,在二道沟坑进行试验。
7月12日由长沙冶金研究院研制KY120型牙轮钻机在红旗坑井下470米中段通风井进行试验。
1991年4月22日,矿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走科技兴矿的道路”。会上对1990年22项、1991年21项科技成果进行表彰。
4月21日,矿党委、矿部授予吉林省黄金公司高级工程师邱玉成“科技先锋、奉献楷模”的光荣称号,以表彰他的氰渣再选工艺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995年1月,公司《科技成果奖励方案》正式出台。方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革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兴矿”。
1996年7月,选矿厂无氰解吸新工艺获得成功。
2000年3月1日,公司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选矿厂磨、选、氰工艺流程的六项改造完成,正式投产。
2003年10月16日,精炼厂正式建成。精炼厂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改造原厂房196平方米。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化学冶炼法可年冶炼黄金30吨。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黄金精炼厂。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所队的合作
1988年8月6日,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区地质勘查论证会于8月6日在矿举行,会期五天。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有六十余人,其中有中国黄金总公司负责人,全国金矿领导小组副主任崔岚,全国金矿领导小主副主任李惠林,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委员郭文魁,有色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冶金研究总院、冶金部长春黄金研究所、省冶金厅、省黄金公司、吉林有色地质勘探公司的领导、专家学者。有色六0四队和夹皮沟金矿发表了夹皮沟金矿区地质勘查方案,专家学者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论证。全体专家学者到夹皮沟井下主要生产坑口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论证认为夹皮沟金矿地质潜力很大,有可能获得新的黄金储量,认为方案可行,大会通过论证会纪要,把此方案上报国家批准。会议于八月十日结束。
1990年4月21日上午在劳动服务公司会议室召开地质工作会议。矿党政领导、基层单位领导及地质测量、采矿等专业。
1991年6月4日苏联新西伯利亚地质专家代表团来矿考察访问。根据中苏科学院合格协定,应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邀请,以基新丹诺夫·艾里米尔·加里木诺维奇博士为团长的苏联新西伯利亚地质专家代表团一行八人于6月4日晚到达我矿进行考察访问。5日由副矿长刘志山、矿长办公室主任姜守耕、地测科长安春田陪同到小北沟坑330.370米中段实地考察。矿长钱喜业同苏联客人就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设宴招待了苏联客人。
10月4日应地质矿产部的邀请,苏联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地球物理和矿物学联合研究所谢尔科夫教授一行3人,到矿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苏联客人在矿期间分别考察了小北沟坑,下戏台坑,二道沟坑,并参观了选矿厂,同副矿长刘志山,地测科长安春田等进行了技术交流。
1992年9月11日,受国家黄金管理局委托,长春黄金设计院在公司召开TYZ-1500型天井钻机应用及科研成果鉴定会。公司经理刘志山、副经理段士勇、总工程师李洪明等陪同国家黄金管理局、长春黄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正平等人组成专家鉴定小组,到北沟矿现场考察了“钻机”运转情况。专家鉴定小组对该型钻机在公司的实际应用实验情况进行了质疑和讨论。鉴定小组认为TYZ-1500型天井钻机庆用资料齐全,数据可靠,技术指标先进,投入使用效果显著,适宜在矿山推广使用。
10月10~11日,南非贝克曼公司采矿专家大卫·道斯,来公司进行采矿技术考察。在公司副经理段士勇等陪同下考察了二道沟矿充填采矿和公司选矿厂。南非客人对公司管理和现场管理给予较高的评价。总经理刘志山会见了南非客人,进行了采矿技术方面的交流,南非客人介绍了南非矿山技术应用情况,并对公司井下采矿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994年7月公司先后同长春黄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先进技术方法和公司多年从事地质研究和全部深部预测所积累的经验,计划用3年时间,共同进行地质科研课题研究,预测出夹皮沟金矿区的资源情况,从而对矿区做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以缓解后备资源的危机,延长生产服务年限,并开拓找矿途径,总结找矿经验。
1995年6月公司分别与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长春黄金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地质科研活动相继展开。这些研究所的11名研究人员已到来,与公司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在矿地表、井下进行调研工作。1997年10月28日,公司总经理孙彦德、副总经理张万金赴美国考察黄金提选技术。
10月31日,白山市江源县县委书记王铁夫、县长邢万杰一行10余人到公司就联合办矿共同组建小四平黄金矿业责任公司事进行友好交流。
2003年10月16日公司精炼厂正式建成。精炼厂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改造原厂房196平方米。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化学冶炼法可年冶黄金30吨,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黄金精炼厂。
2006年公司对选矿厂进行技术改造(施工尾矿坝及排洪工程),投入资金1670.7万元,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提高了下游水质,增加了尾矿坝的安全系数。
2006年对公司本区矿下戏台西部实施了开发工程,当年投资111.03万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开拓起到了奠基作用。
2007年选矿厂技术改造投资1584.73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300万元,使污水达到了零排放,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道岔、八家子矿供风系统改造工程投资198.19万元,为进一步深部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道沟深部开拓提升工程改造投资200万元,为全国黄金矿山深井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8年尾矿回收公司扩建,日处理能力将现4000吨/日,年产黄金400公斤以上。
2008年自行设计的二道沟深井通风工程改造,有效改善了二道沟矿1320米深井高温问题,改善深井作业环境,总结和积累了深井开采技术的经验。
2008年12月开始,本区矿下戏台西部开发工程,对下戏台西部矿体进行回采,已探明储量4340吨,金属量21.771公斤,预计远景储量9.5万吨,金属量200公斤。
2008年年底选厂技术改造工程(尾矿坝及排洪工程),尾矿库容量达到536.3万立方米,并对库区的环境实施了保护措施(防洪、防泄漏、防污染),对尾矿的含氰废水进行处理后,尾矿排水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第四节 矿区地质资源专家研讨会
1983年6月、1988年8月、1995年2月,国家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公司、吉林省黄金管理 局在夹皮沟金矿、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三次召开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研讨会。另外,2004年7月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召开地质工作汇报会,2004年8月,中国黄金协会组织专家来本公司开展技术咨询。这几次会议都研讨了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问题。现分别概述各次会议及相关情况如下。
一、1983年6月,国家黄金管理局在夹皮沟金矿召开“夹皮沟金矿区地质找矿勘查论证会议”,对夹皮沟金矿区深部黄金地质前景和勘查手段进行了科学论证。参加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黄金地质专家有:朱奉三(中国黄金协会秘书长)、沈保丰(天津地质研究所所长)、张春生(吉林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张秋生(中国著名黄金地质专家)、张义侠(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和中国黄金协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义文、吴尚全、胡安国、朱太天等与长春地质学院有名的黄金地质专家胡伦基教授等。夹皮沟金矿参加会议的有矿党委书记于长江、矿长李鹏和地质工程技术人员高峰、安春田、王爱平、胡彦忠、杨树彬、樊希国等。参加会议的还有吉林省冶金地质勘探604队的队长杨瑞彬、金昌珍总工程师与董第光等。吉林省黄金管理局的白磷、宁兰生、高永生、常工程师等领导人和专家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国家黄金管理局副局长崔岚主持召开。国家黄金管理局地矿办主任寸硅和副主任韩冰也到会参加了研讨。
二、1988年5月29-31日,全国黄金矿山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李惠林一行,受国务院副秘书长白美清委托,来夹皮沟金矿调查研究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开发工作。由吉林省冶金厅副总工程师张春生、吉林省黄金公司经理李鹏陪同。在夹矿期间召开了夹皮沟金矿、吉林有色604队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研究和探讨了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开发问题,听取了两单位地质人员的汇报和设想,并到红旗坑、二道沟坑井下进行现场调查。此次调查为夹皮沟金矿地质资源开发(尤其是“七五”期间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1988年8月6-10日,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区地质勘查论证会在夹皮沟金矿举行。与
会代表60余人。其中有中国黄金总公司负责人、全国黄金(金矿)领导小组副主任崔岚,全
国黄金(金矿)领导小组副主任李惠林、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委员郭文魁,中国有色金属总
公司地质局副局长刘善芳,以及地质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有色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北
京冶金研究总院、冶金部长春研究所、吉林省冶金厅、省黄金公司、吉林有色地质勘探公司
等18个院所和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地质工作者53名。会期5天(8月6—10日)。会上
吉林有色604队和夹皮沟金矿发表了夹皮沟矿区地质勘查方案。专家和学者对这一方案进行
了论证。全体代表到夹皮沟金矿井下主要坑口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论证认为夹皮沟金矿区
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较好,矿床在3度空间上有较大的潜在远景,有找到新类型矿座(体)、
进一步扩大地质资源的可能性,有可能获得新的黄金储量。认为方案可行,大会通过了论证
会纪要,把此方案上报国家批准。
四、1988年8月23-24日,国务院第一副秘书长白美清到夹皮沟金矿视察工作。吉林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坤、吉林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的领导和省冶金工业厅副厅长戴锡尧、省黄金公司经理李鹏、桦甸市委书记常国忠、副市长冷杰等陪同。白美清副秘书长在夹皮沟金矿矿长韩世铭陪同下视察了八家子坑、选矿厂,之后听取了韩世铭和有色604队队长杨瑞彬的汇报。白美清谈了两点意见,一是国家发展黄金生产的战略布局和方针,二是对夹皮沟金矿的希望和要求。[按:当时决定由国家投资,夹皮沟金矿和604队承包地质找矿。这为夹皮沟金矿开发地质资源增强了信心。承包后半年时间,已在二道沟坑、红旗坑深部、八家子坑深部找到了工业矿体,为夹皮沟金矿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五、1990年4月21日,夹皮沟金矿地质工作会议召开。矿党政领导、基层单位领导和地质 测量、采矿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吉林省冶金厅副总工程师张春生、吉林有色地质勘查局局长孙钧、省黄金公司经理李鹏、省公司地矿办主任常维三、吉林有色604队队长杨瑞彬、总工程师金昌珍等出席了会议。张春生、李鹏、孙钧、金昌珍等分别就加强矿山地质工作,加快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开发做了报告。地测科长安春田就夹皮沟金矿地质工作做了总结。会上,矿长钱喜业给获得地质工作成果的有功人员颁了奖。会后,当年5月15日,夹皮沟金矿地质研究会成立。
六、1995年2月底,吉林省黄金管理局与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在夹皮沟联合召开夹皮沟金矿区地质资源研讨会。吉林省冶金厅厅长王志甫和省黄金局局长白磷、总工程师韩世铭出席了会议。主办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质研究院、长春黄金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省地矿厅、吉林省有色勘查局、吉林省计委、南京大学地质系、吉林省有色604队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包括沈运超、沈保丰、朱太天、金昌珍等著名的黄金地质专家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参加会议的有杨绍山、张驰、王成礼、张万金、段世勇、吴忠样、安春田、王爱平、胡彦忠、谷红友、柯学进,贾海平等企业领导人和地质专业工程技术人抗、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夹皮沟金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几大黄金富集地区之一,预测潜在储量在400吨左右,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在此次会议上,吉林有色地质勘查局604队、吉林有色矿产地质研究所的专家代表董第光宜读了论文(夹皮沟金矿区隐伏矿体找矿标志及深部预测),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该论文由董第光、姜忠义、王义文、金昌珍联名撰写,曾在1993年6月北京阅际黄金矿山技术研讨会上得到各同专家重视,收入该研讨会论文集,列为第一篇。
七、2001年,吉林省地质勘探局通过工作,在距夹皮沟矿区30公里(直线距离10公里)的二道溜河地区[按:此地区地质属夹皮沟金矿田区域]发现又一大型金矿床,预计储量十分可观。吉林省政府对这个地区的开发很重视。2001年6月5日,李介车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关部门参加的对该地区地质资源开发的专题会议,形成了《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71)号》。根据会议纪要精神,该地区由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和吉林省地质勘探局联合开发。
八、2004年7月1日,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召开地质工作汇报会议。全公司中层干部、基层三室主任、机关一般干部参加。公司副经理赵志录首先汇报了公司地质工作进展情况,确定下一步地质工作的目标,强调明确探矿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公司“科技强企、人才兴业”的第一内容。关于公司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赵志录说: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好地质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依托科技进步,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全力推动探矿增储工作。在形式上采取矿院联合、矿队联合找矿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加速我公司的探矿增储工作。利用3~5年的时间,将我公司的地质保有储量提高到20吨,力争实现30吨。对此,公司所要采取的对策是:1、保证探矿所需资金。在今后企业生产过程中,公司将优先安排地质探矿资金,保证探矿工程量金额完成。2、对夹皮沟区域内镇政府所属的采矿点进行联合经营。也就是把原来的金峰金矿、万宝金矿的采矿权划到我公司控股经营的新公司中来,扩大公司探矿找矿范围。3、确立新的勘探区,扩大外围区域的找矿范围。我们确定办理探矿权的主要区域是五间房、干沟、红旗沟、高丽沟、二道沟南部以及八家子矿南部等几个新区。4、走矿院、矿队联合之路。我公司于去年(2003)与吉林大学等院所签订了联合找矿协议书。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已经提出三道岔矿南部和北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的理论研究成果。2004年6月份已与黄金武警队就联合找矿达成合作意向。5、公司将不断加强地质装备,快速解决地表浅部资源勘探问题。并进一步充实、完善办公自动化。6、今后时机成熟的时候,公司还将对物理找矿方法进行尝试。
此次会议上,赵志录还强调了今后地质工作的重点是:1、对夹皮沟区域内的已知矿体的深部和两翼部位要做彻底的查证工作。2、对矿区矿床的成矿规律要继续深入研究,力争在成矿认识上有新的突破,从而找到新的盲矿体。3、要重视做好矿区内低品位资源调查工作。
会上,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王爱平做了题为《加快地质找矿步伐,为公司快速发展当好
尖兵》的工作报告。吉林大学教授任洪茂根据一年来的考察及地质研究工作分析了夹矿远景,并对公司找矿探矿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公司经理邱玉林做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地质工作持续发展”的讲话,并谈了五点感觉:1、夹皮沟对地质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了;2、前期地质工作为夹皮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3、阶段性的工作成果显著;4、夹皮沟已形成了找矿氛围;5、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高了。最后,邱玉林向全体干部提出几点希望:l、加强学习、相信科学,声角度、多思维做好地质工作。2、推进多元化探矿机制,扩大探矿区域,加大重点矿床探矿步伐。3、用科学手段建立新的找矿模式。4、工程技术人员努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九、2004年8月6—9日,中国黄金协会组织专家组来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咨询,以帮助提高本公司地测采选冶方面的技术水平。专家组由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吕文元带领。专家组组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副组长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李鹏;组员有: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建平、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教授沈保丰(原所长)、山东黄金集团玲珑金矿总工程师吴肇元、原烟台黄金工业局高级工程师张处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孙春宝等;吉林省黄金公司、中国黄金总公司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黄金总公司长春黄金设计院有关领导和专家也参加了会议。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李新清主持了欢迎仪式,并在会上宣读了吉林省黄金公司经理杨绍山的贺信。公司执行董事、
经理邱玉林致欢迎辞。副经理刘茹忠、起志录、李鹏程与基层生产单位领导与机关工程技术
人员参加了欢迎仪式和会议。
邱玉林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公司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谈到:在过去的工作中夹皮 沟得到了黄金界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使夹皮沟摆脱了求生存的困境,步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恰逢企业改制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夹皮沟人面对现实,解放思想,提出了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举办此次咨询会就是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要让百年老矿再度焕发出青春,让预测中的数百吨黄金储量变为现实,并得以利用。此次咨询会是夹皮沟历史上第一次高层次、多专业的技术性会议,是夹皮沟推进科技强企、人才兴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期望各位专家能够为夹皮沟再谋划新思路,制订新举措,寻求新突破等方面提出具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吕文元讲话。他说,中国黄金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黄金事业发展,此次应邀组织专家组前来。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希望专家组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能促进夹皮沟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说明此次会议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战略决策的大好条件下和中国局部工业化到中心工业化转折的环境下召开的,相信夹皮沟在这样的机遇下,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步人新的辉煌。
全体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专题片《金城之光》。专家第一考察组在邱玉林经理陪同下到二道沟矿,对井下1005米北沿、910米南沿各个沿脉川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公司地测采负责人和二道沟矿地质人员的现场讲解,并详细询问了北沟矿深部地质构造和矿脉形成及走向,以便为下步的地质论证做基础。第二考察组在副经理赵志录陪同下到选矿厂和精炼,对各生产工序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讨论会上,各专业人员讨论了地质测量采矿选矿冶炼专业的问题。又针对讨论情况和考察情况召开了专家反馈会,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与意见,对夹皮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节 矿山勘测的科研成果
夹皮沟金矿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术会议、发表关于黄金生产科研的论著甚多。限于编者手头资料,此处仅收录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测量人员生产科研成果、发表专业论著及与会等部分情况,按时间顺序编排。
1971年,供水通峒贯通工程,贯通距离3100米。[按:又记3180米]贯通负责人张长征。参加贯通者张士文。填表人许家学。
1974年,八家子坑通峒贯通。距离1300米。人员同上。
1975年,红旗坑箕斗井多十段贯通。0米-200米四个中段。贯通负责人张长征。参加贯通者何坚白、张士义。填表人许家学。
1975年,《金属矿山》第4期,何坚白发表《小竖井深井高精度三角形法定向测量》。
1976年,红旗坑0米绕道贯通。距离1000米。容许误差土0.5、±0.2,预计误差±0.268、土0.130,实际偏差~0.095、~0.002。贯通负责人许家学并填表。参加贯通者陈晓海。
1977年,邴文正发表《关于沙金的报告和建议》。
1978年,红旗坑箕斗井全断面贯通。200米-245米为1个中段。容许误差±0.1,预计误差±0.05,实际偏差~0.045。贯通负责人许家学并填表。贯通参加者陈晓海。
1980年,红旗坑箕斗井全断面贯通。245米-335米两个中段。容许误差±0.1,预计误差±0.038,实际偏差+0.021。此项贯通工程获吉林省冶金厅奖励。人员同上。
1980年,全国黄金矿1iI第一届地质测量会议。张长征与会并发表学术论文《(红旗坑)五个中段箕斗井及延伸的全断面贯通的测量工作》。其中,许家学完成计算部分。
1981年7月,吉林省第一届冶金地质学术会议在长春召开。王爱平出席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夹皮沟金矿区二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
1982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全国冶金矿山测量学术年会。许家学发表学术论文《红旗坑箕斗井全断面贯通测量工作总结》。
1983年,吉林省冶金系统地测工作会议在通化召开。“夹皮沟金矿二道沟矿床深部找矿”被评为“吉林省冶金系统找矿集体一等奖”,杨树彬、王爱平获“个人找矿一等奖”。
1983年10月,在山东掖县召开“全国金矿金矿床矿物成因学学术会议”。高峰、王爱平参加会议。会上,王爱平发表学术论文《夹皮沟金矿区二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高峰、杨树彬(各一篇)地质论文概要地进行了交流。会后汇编了学术论文专集,全文收录了王爱平的论文,概要收录了高峰、杨树彬的论文。会议认为,他们的论文对指导深部的地质探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3年,吉林省冶金矿山地测工作会议。宋海臣出席并发表论文《我矿(夹皮沟金矿)在窄脉幅采矿中如何降低采矿贫化率》,许家学发表论文《红旗坑Om(米)中段运矿通峒贯通测量总结)。
1984年,二道沟坑竖井多中段贯通,240米-375米三个中段。容许误差±0。1,预计误差土0.051,实际偏差e0.035。贯通负责人宋海臣、张士文,贯通参加者刘德正、许家学。填表人许家学。
1984年,吉林有色局《科技情报》上发表王爱平撰写的地质学术论文《二道沟金矿床探矿及含矿断裂初步研究》。
1985年,夹皮沟金矿“二道沟深部找矿”的地质项目被国家黄金管理局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张士文发表论文《二道沟坑各中段竖井贯通测量总结》。计算部分刘德正完成。
1985年,小北沟坑竖井上部全断面贯通。地面至0米。容许误差cO.1,预计误差~0.032,实际偏差~0.019。贯通负责人许家学、陈长占,贯通参加者宋海臣、张海。填表人许家学。
1986年3月,夹皮沟金矿地测科、生产科获“中国黄金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6年,陈长占发表论文《北沟坑竖井上部全断面贯通测量总结》。审核人许家学。
1986年,许家学出席全国黄金矿山地测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陀螺经纬仪在竖井定向中的应用》。是年1月起至1996年1月,许家学任本企业测量专业技术负责人。
1987年,在长春召开“全国同位素地质研讨会”,王爱平参加会议并发表地质学术论文《夹皮沟金矿区同位素地质的应用》。
1987年,许家学参加全国首届黄金科技双先会,并发表论文《陀螺经纬仪在竖井定向中的应用及几种观测方法的比较》。同年,许家学参加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综合性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时差法陀螺定向在竖井定向中的应用》。该论文于1988年获市测绘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1988年,在桂林召开“全国第二届黄金地质学术会议”。王爱平与会并发表学术论文《夹皮沟金矿区成矿地质构造的初步研究》。
1988年,“全国第二届黄金地质工作会议”期间,夹皮沟金矿代表安春田等人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当时矿山代表只有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和山东省招远金矿两个矿山的代表。
1988年7月,在山东牟平召开“全国黄金矿山地质勘探审查会”。杨树彬撰写的《夹皮沟矿区大猪圈矿段地质勘探报告》在会上通过冶金部、中国黄金总公司等部门终审。
1989年,王爱平在《吉林冶金》上发表论文《加强矿山地质工作,开创老矿地质工作新局面》。
1989年,二道沟坑至庙岭坑200m(米)中段水平贯通。距离1100米。容许误差土0.5、土0.2,实际偏差土0.5、~0.23。贯通负责人刘长春。贯通参加者刘松涛等。填表人许家学。此项工程获矿内奖励350元。
1990年5月,夹皮沟金矿高级工程师郭国柳赴北京参加第十四届世界采矿会议。会期7 天,会址在国际会议中心和人民大会堂。
1990年12月,《黄金矿山实用手册》出版发行。该书由国家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领导编纂,由4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国家黄金局局长徐大铨写了序言。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全书271.6万字。这是一部知识性、实用性较强的工具书,也可供做黄金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参考书。全书共分九篇。夹皮沟金矿安春田、许家学等专业技术负责人分别为地质、测量等篇的编辑、编审和部分文稿的撰稿人。
1990年,由 胡彦忠撰写的《夹皮沟金矿找矿工作的新突破》在《矿山地质》杂志第11卷第1期发表。
1991年,在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上,许家学发表论文《陀螺定向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该文后载于1992年第2期《测量员》,并获1993年吉林市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
1991年,在全国黄金矿山地测工作表彰大会上,夹皮沟金矿地测科(处)被评为先进单位。
1991年, 由胡彦忠撰写的《夹皮沟矿区四道岔金矿床深部成矿预测的研究》在《吉林冶金》杂志第1期发表。
1992年4月,夹皮沟金矿科技工作会议上,矿党委、矿部对1990年22项、1991年21项包括地质测量采矿选矿等专业在内的科技成果进行了表彰。
1993年1月,由国家黄金管理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黄金矿山实用技术荟萃》一书出版发行。本书是黄金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技术范例精选,可供有关设计、研究、教学人员参考。局长徐大铨写序。东北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66.1万字。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许家学任测量部分的编辑、编审,并为之撰写了两篇文章。测量高级工程师刘长春撰写的有关测量的论文,采矿高级工程师苗曦芝、陈长春(合)撰写的关于采矿的论文。工程技术人员刘江撰写的机械部分的论文被收编入书。
1993年6月15—17日,公司副经理段士勇出席了中国黄金总公司和中国黄金学会联合举办的1993年北京国际黄金矿山技术研讨会。
1994年,二道沟矿至金岭矿330米中段水平贯通。贯通距离1047米。容许误差-*-0.5、土0.2,实际偏差~0.005。贯通负责人许家学(并填表)。贯通参加者刘松涛、邱华图、周义。
1994年,《吉林测绘》第1期发表许家学的学术论文《光学投点与陀螺定向联合作业新方法》。
1995年,由王爱平主编的《夹皮沟金矿区地质勘查开发规划》被吉林省黄金管理局正式批准和实施。
1995年,邱华图出席在山西召开中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二道沟矿至庙岭矿深部水平贯通测量技术总结》。该文由许家学审核。
1996年,由胡彦忠撰写的《夹皮沟矿区八家子金矿床深部盲矿体的预测》在《黄金》杂志第17卷第11期发表。
2005年3月18日,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院沈宝丰、夹皮沟公司邱玉林、赵志录、张万金、胡彦忠合著的《吉林夹皮沟地区二道沟、庙岭及本区金矿深部成矿预测》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集体一等奖)。
2006年8月18日,由邱玉林、赵志录、柏广善编写的《尾矿资源及低品位残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获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优秀奖)。
2006年8月18日,由邱玉林、赵志录、柏广善编写的《氯氨净化法黄金精炼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二等奖)。
2006年8月18日,由邱玉林、赵志录、柏广善编写的《二道沟1100米深井开采通风降温设计与研究》获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