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企业沿革与组织机构
第一节 夹皮沟金矿的企业沿革
一、解放前企业沿革
唐、宋时代夹皮沟已有私人采金。夹皮沟采金发轫。
清《东三省政略·夹皮沟篇》载:“夹皮沟为吉省金矿孕毓之区,虽以王基发祥支脉例应封禁,而区域幽邃,诘察难周,致任小民私采,由来久矣。”
孙继高是迄今为止在夹皮沟采金史上留下姓名的第一人,被后人尊称为夹皮沟金矿“金把头始祖”。1805~1830年左右,他领导了苇沙河(夹皮沟河)流域头道沟、会全栈、二道沟口、老营盘(老金厂)、马驮子沟等地的砂金生产,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时夹皮沟金矿区形成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采金。夹皮沟金矿有组织、有规模采金史正式开始。孙继高建立了把头管理制。孙继高是夹皮沟金矿第一位采金工大把头。至道光十年(1830)时,夹皮沟金矿区采金工已达数千人,仅老金厂一处就有2000多人。砂金业极盛一时。
第二代采金工大把头是马文良。道光十年至咸丰四年(1830~1854)间,马文良领导了老金厂、热闹沟、王八脖子以及苇沙河(夹皮沟河)头、二、三、四、五道岔和老西沟等地的砂金开发。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马文良亲自率领采金工发现了夹皮沟河源北山的“铺山盖”,即山金露头大矿脉,用火烧法开采岩金。近万名采金工云集夹皮沟。夹皮沟岩金砂金同时开采,形成相当大的规模。马文良被后人尊称为夹皮沟金矿“山金始祖”。韩边外建夹皮沟大庙塑像祭祀两位“始祖”孙继高、马文良。
韩宪宗是马文良手下的采金工,也是把头出身,因山东老乡关系与马文良结义,又以“磕大帮头”方式与李茂林炮头、猎户首领李成等数十人结盟,渐成势力,共同驱逐了梁才匪帮。咸丰四年(1854),韩宪宗接替马文良成为夹皮沟金矿金工总头目,并被采金工、猎户等推举为夹皮沟团练会首领,从此掌握了夹皮沟矿区采金管理大权。后发展成为以金矿开采业为主,兼营农林商业的“独立王国”,统治柳条边外松花江东数百里,史称“韩边外”。
《东三省政略·纪桦甸县设治》载:“自有韩边外之名,而夹皮沟上下数百里居民耳目说者,皆谓知有韩而不知有官。”同治初年,除韩家组织生产“官井子”外,又开夹皮沟北山“民井子”立山线坑、西驼腰子坑、南山“民井子”大猪圈坑、东驼腰子“长井子”矿区等。同治中叶,采金业为极盛时期,辖区达几万平方公里。韩家除经营夹皮沟37个“官井子”、48个“民井子”外,还有安图县的海沟、古洞河、石人沟、沙兔儿沟、小营子沟、大浪柴河,以及濛江(靖宇)县的那儿轰、暖木条子、新开河等地,开采脉金和沙金,共有百余矿点,开采工仅夹皮沟一带就有四、五万人(据史料记载,当时吉林省采金工总数十万人左右)。韩边外自称“日进斗金”,被誉为“长白山下黄金国”。
韩边外四代相续统治夹皮沟金矿。从韩宪宗经韩寿文、韩登举,至韩绣堂韩锦堂于1934年拱手将夹皮沟矿权交给日本“大同殖产株式会社”,前后八十余年。其中韩家各代的统治时间分别为:韩宪宗,1854~1885年;韩寿文,1885~1894年;韩登举1894~1919年;韩绣堂(韩锦堂代理家长),1919~1934年。其间,韩登举在1894~1895年率矿区训练成熟之壮丁五百余人自备枪械马匹兼粮饷,编入“敌忾新军”赴辽南抗日立下战功;八国联军入侵时,韩登举率部下与俄军三战吉林南山蚂蚁岭;1907年,韩登举调练勇数百赴延吉助清廷挫败日本人分裂中国领土的“间岛”阴谋。均为爱国壮举。
光绪二十七年(1901)沙俄胁迫吉林将军签定“新订吉林开办金矿条约”和“续订吉林开办金矿条约”,强行开采夹皮沟区域黄金。次年七月,俄国道胜银行出资,由金商阿达舍夫组成夹皮沟矿务公司,派矿山技师诺尔撇到夹皮沟探矿采矿。俄人设立主矿山事务所(当时群众称“大鼻子”营事务所),由矿山技师阿塞尔特和门什葛夫负责采矿技术和矿山管理,开拓“大鼻子”井,进行野蛮开采,掠走了大量黄金。1904年2月爆发了日俄战争。至1906年6月初,沙俄才停止采矿。
东北沦陷时期,1934~1937年,“日本大同殖产株式会社”、1937~1945年8月日本“满洲矿山株式会社”相继“经营”夹皮沟金矿,实行法西斯统治和掠夺性开采,掠走大量黄金。1934~1939年掠金数量不详,据调查和史料记载,每年掠金约300~400公斤,共约两吨左右。1940~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从夹皮沟金矿掠夺黄金2327.337公斤。
据《吉林省志》记载:“至1945年6月,矿山共恢复和开拓小北沟、头道岔、小东沟、大金牛、大线沟、东山青、下戏台、东驼腰子、前八家子等9个生产坑口,累计处理矿石14.7万吨,生产精矿5752吨,混汞金4596公斤,炼成合质金后,全部掠往日本国。”
大同殖产株式会社在夹皮沟金矿的经理是日本人立花良介和天宸正守,董事长是日本人板奇。
满洲矿山株式会社夹皮沟矿业所的所长是菊次(第一任)、掘川(第二任),副所长远藤(第一任)、安井(第二任),都是日本人。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结束了对夹皮沟金矿和老金厂(老牛沟)金铜矿的统治。
解放前(清朝、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的矿务管理机构:
“韩边外”时期,清朝政府由吉林将军全权治理省内一切事务。
韩边外则在辖区的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确立了以“把头制”为基础的组织系统和一支自卫队及衙门公堂(会房),确保了韩家在这片地区从事黄金生产和行政管理的统治地位。韩边外辖区主要指以夹皮沟为中心的吉林东南部地区,即辉发河合流点以上的松花江干流流域(又称松花江东源流域),包括桦甸、安图、蒙江(今靖宇)、抚松诸县,其中桦甸县占2/3。其方圆东西约200公里,南北约100~200公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吉林设立垦矿局,从此,吉林省有了矿务管理机构。光绪二十五年(1899)成立吉林全省矿务公司负责全省矿务管理监督事项。光绪三十二年(1906),吉林设立矿政调查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将商部更名为农工商部,同时发布谕旨,决定撤东北三省将军制,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各省设巡抚,全权治理省内一切事务。在省下设立若干管理机构。为上下对口协调管理,吉林省设农工商局,统一管理省内工商事务。农工商局内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科。其中工务科管理矿务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吉林省主管矿山开发的管理机关即吉林劝业道成立,全面统一管理全省农工商业及各项交通事务,原吉林省农工商局归并劝业道管理。同年成立吉林全省矿政调查局,由劝业道试署徐鼎康兼任总理。总局设在省城(今吉林市)负责调查全省矿政以极力振兴矿务为宗旨。
在劝业道时期,韩家管理的木奇河、汉窑沟(韩姚沟)、夹皮沟等砂金矿申办了矿照,属于“商办的矿山”。但韩家的岩金矿山,一直没有取得矿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民国元年),清王朝被推翻,成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清朝总督巡抚称谓,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实业部,内设矿务司。吉林巡抚衙门改称吉林都督府。1913年民国政府合并农林、工商二部为农商部,部内设矿政局。矿政局在各地设立八个矿务监督署,作为地方主管矿业行政的机关。同年,各省实行军民分治,废止都督,设立行政长官公署,统辖全省政务。吉林省行政长官公署下设若干管理机构,主管吉林省农工商务及交通事务的劝业道改为实业司。1914年吉林省公署将实业司改为实业科,不久又改为矿务监督署。1915年,矿务监督署改名财政厅,统管全省工矿、财政事务。为加强吉林采金业的专业化管理,财政厅下设吉林采金局,同时吉林采金局又直属于民国政府农商部管理。1917年,民国政府决定下设农商部,各省设立实业厅。吉林采金局改为吉林省实业厅。厅内下设一、二、三科。矿务归第三科主管。1916~1922年初,韩家前后花费六年多时间,才“争回夹皮沟矿权”,由农商部批准取得矿照。取得矿照前,夹皮沟金矿被列入“实业厅设置后申请未许可各矿”之列。1928年民国政府分设农矿部和工商部。吉林省设立农矿厅,原实业厅归并农矿厅管理。农矿厅厅下设秘书处和一、二、三、四科。矿务归第二科主管。
东北沦陷时期,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下成立伪满洲国,“吉林省长官公署”改名“吉林省公署”。公署内设总务、民政、警务、实业、教育五厅。实业厅厅长孙辅臣。实业厅下设五个科,其中矿务科管理矿务。1932年,关东军内设立“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组建调查班(队),参加调查人员达300余人。同时,“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制订了“鼓励产金”的政策。在日本侵略军的武装保护下,“满铁”子公司“大同殖产株式会社”及“满重”子公司“满洲矿山株式会社”在1934~1937年、1937~1945年间先后经营管理夹皮沟金矿和老金厂金铜矿掠夺金和铜、铅等矿产。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二、解放后企业沿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前身东北人民自治军)进驻夹皮沟金矿接管矿山,成立夹皮沟金矿一局。刘洪涛任金矿一局局长,管辖夹皮沟金矿和老牛沟金矿。1945年12月,在永吉县岔路河成立中共吉林省政府,省政府设置6个厅(处),建设厅统管吉林省的工矿企业的生产建设。
1946年7月,吉南地委、吉南专署、吉南军分区驻夹皮沟金矿局夹皮沟、老牛沟。乾金波任夹皮沟金矿一局经理。郑墉任地委、专署机关党支部书记。
1947年10月,夹皮沟金矿一局由吉林省建设厅移交给东北财经委员会管理,设夹皮沟金矿局,孙鸿儒任局长。金矿局所属企业有:老牛沟金矿、夹皮沟金矿、石嘴子铜矿。
1948年6月,东北财经委员会决定,成立吉林省金矿局,管辖延吉、和龙、珲春、汪清、桦甸县等地十几个金矿。同年8月,东北财经委员会决定将工矿科改建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非铁金属管理局,孙鸿儒任局长。非铁金属管理局在吉林省的有色矿山企业有夹皮沟金矿局,老牛沟金矿、石嘴子铜矿、天宝山铜铅锌矿、吉林省金矿局。孙鸿儒调走后,洪戈任夹皮沟金矿局局长。同年,吉林省成立工矿局,甲成历任局长。
1948年10月,吉林全境解放,省政府原机构做了调整,设置吉林省工业厅,负责全省工矿企业的生产建设。
1949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调整管理机构,将非铁金属管理局改为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李华任局长,叶和玉、刘炳华、孙鸿儒、宛子纪任副局长。夹皮沟金矿局隶属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1949年1月至1950年10月韩辛哉任夹皮沟金矿局局长、矿长,华裕民1950年11月至1953年9月任矿长。
1952年11月,中央决定将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撤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和各管理局,组建重工业部中央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东北分局,孙鸿儒任局长。东北分局统管东三省有色金属工业和黄金矿山的生产建设。夹皮沟金矿为其直属企业单位。
1954年,老牛沟金铜矿并入夹皮沟金矿,夹皮沟金矿更名为夹皮沟金铜矿。又称“夹皮沟铜金矿”,一般仍习称夹皮沟金矿。朱宝林1953年9月~1954年6月任代理矿长。
1955年1月,中央重工业部撤消东北有色金属分局,成立东北铜铅锌矿务局。候园英任局长,张景然、王武烈、华裕民任副局长。夹皮沟金铜矿为东北铜铅锌矿务局直属企业单位。孙伯安1954年7月~1956年4月任夹皮沟金铜矿矿长。
1955年8月,中共夹皮沟金铜矿首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王鹤亭任矿党委书记。
1957年末,冶金部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决定撤消冶金部东北铜铅锌矿务局,各省成立有色金属管理局,并将已收归部直接领导的工厂和学校下放给各省有色金属管理局领导。吉林省有色金属管理局受省和部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同年12月,吉林省委工业部通知吉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由孙善英、靳锡久、华裕民组成党组,孙善英任党组书记。1958年4月,冶金部决定孙善英任局长,华裕民、靳锡久任副局长。夹皮沟金铜矿为吉林省有色局直属企业。
唱振民1956年5月~1960年12月任夹皮沟金铜矿、夹皮沟金矿矿长。
1958年下半年,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大炼钢铁,10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冶金部吉林有色金属管理局改为吉林省冶金局。吉林省委批准叶和玉任党组书记、局长,孙善英、华裕民、吕东圃先后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靳锡久、张丹卿、高长忠、郑康先后任副局长。夹皮沟金矿为吉林省冶金工业局直属单位。
1959年6月,中共夹皮沟金矿(党委二届)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南英久为党委书记、张师伯为副书记。
1960年10月23日~1961年8月10日,夹皮沟金矿停产闭矿撤制。党委委员、副矿长赵春起率留守人员坚持找矿。经吉林省冶金局批准,1961年8月开始,夹皮沟金矿恢复生产。恢复生产初期,徐晋卿曾短期负责矿山工作。1961年至1965年4月,副矿长赵春起主持了夹皮沟金矿的工作。
1962年10月,吉林省委决定撤消省冶金局,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冶金工业部吉林省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叶和玉任党组书记、局长,华裕民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夹皮沟金矿为吉林有色局直属企事业单位。
1962年10月,中共夹皮沟金矿(复产后)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何福珍任党委副书记。1964年2月,何福珍任矿党委书记。
1965年3月,冶金部报请国务院同意在吉林省有色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黄金矿产公司,统一管理中国黄金生产和开发工作。(其他)有色金属矿山交由东北有色局管理。冶金部决定石豁任党委书记,杨锐敏任副书记、经理,华裕民任副书记、副经理。赵祝华、张天和、周恕先后任副经理。夹皮沟金矿为中国黄金矿产公司直属单位。
1965年8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张振荣为党委书记,李景贵为副书记。
1965年10月~1968年8月王永安任夹皮沟金矿矿长。
1968年9月,成立中国黄金矿产公司革命委员会,赵祝华任主任,辛龙俭、夏锋、李兴任副主任。同年8月,夹皮沟金矿革委会成立,军代表王军、刁光明先后任主任,王永安、石建业、李公德任副主任。
1969年6月,撤消中国黄金矿产公司,企业下放到各省管理。9月组建吉林省冶金局革命领导小组,军代表李国忠、张济民先后任组长,吕东圃、靳锡久、赵祝华、姚洪波、叶时良任副组长。夹皮沟金矿为吉林省革委会冶金局革命领导小组直属单位。
1970年8月至1973年7月,军代表梅子琪任夹皮沟金矿革委会主任。
1971年12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梅子琪为矿党委书记,王永安为矿党委副书记。
1973年8月至1979年6月,王永安任夹皮沟金矿革委会主任、矿长和矿党委书记。
1975年8月,吉林省革委会冶金局革命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吉林省冶金工业局。张济民任党组书记、局长,车中术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正生、姚洪波、叶时良、安国权任副局长。夹皮沟金矿为吉林省冶金局直属单位。
1975年9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王永安任矿党委书记,石建业、曲连生为副书记。
粉碎四人帮,冶金系统进行拨乱反正工作。1977年11月,吉林省委决定崔林任吉林省冶金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安庆昌、靳锡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华裕民、周恕、赵祝华、薛统、姚洪波、周嘉楠、刘俊哲、刘正生先后任副局长。冶金工业局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全省冶金工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夹皮沟金矿是吉林省冶金局的直属单位。1978年8月,省冶金局黄金处改为吉林省黄金公司,为省局直属单位。1978年底至1979年6月,副矿长孟繁山主持生产工作。1979年7月至1981年12月,陈廷恩任夹皮沟金矿矿长。
1979年7月未,在中共夹皮沟金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杨振国任矿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
1981年11月末,在中共夹皮沟金矿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陈廷恩任矿党委书记。
1981年12月至1983年1月,于长江任夹皮沟金矿矿长。
1983年1月起,于长江任矿党委书记。
1983年1月至1985年11月,李鹏任夹皮沟金矿矿长。
1983年4月,吉林省冶金工业局改建为吉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实行人、财、物、供、产、销的六统一,成为相对独立的冶金经济实体。周嘉楠任总公司经理(正厅级待遇),戴锡尧、曹维生、刘俊哲为副经理(副厅级待遇)。同年12月,省委决定周嘉楠任省总冶金总公司党组书记。冶金工业总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受省政府委托,负责行使对冶金行业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可行使一部分公司行政职能。按专业化管理原则,统一管理冶金行业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以及技术经济开发等项工作。夹皮沟金矿为吉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直属单位。
1984年6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于长江为矿党委书记,赵喜飞为纪委书记。
1985年1月22日,根据中央关于政企分开,转变管理职能,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作用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吉林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改为吉林省冶金工业厅。周嘉楠任党组书记、厅长,李介车(1986年12月调省计经委)、戴锡尧、刘俊哲任副厅长。夹皮沟金矿为吉林省冶金工业厅直属单位。90年代,张绪明、王志甫等先后任吉林省冶金工业厅厅长。
1985年12月~1989年12月,韩世铭任夹皮沟金矿矿长。企业开始实行矿长负责制。
1987年6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钱喜业为矿党委书记,赵喜飞为纪委书记。
1989年12月~1991年11月,钱喜业任夹皮沟金矿矿长。
1990年7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钱喜业为矿党委书记,张驰为纪委书记。
1991年11月,矿长、党委书记钱喜业调出。刘志山任夹皮沟金矿矿长,赵喜飞任矿党委书记。
1992年7月,夹皮沟金矿更名为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刘志山为公司经理(至1994年4月),赵喜飞为公司党委书记(至1993年3月)。
1993年8月,中共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张驰为公司党委书记,吴忠祥为纪委书记。
1994年4月至1995年7月,杨绍山任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经理。
1995年7月至1998年2月,孙彦德任公司经理。
1997年8月,中共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张驰任公司党委书记。李新清任纪委书记。
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吴忠祥任公司经理。
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李新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1999年3月,王成礼任公司党委书记。
二十世纪末,吉林省冶金工业厅改名为吉林省冶金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后,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为其直属单位。2001年12月,正式更名为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吴忠祥为公司经理。
2001年9月,中共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王成礼任公司党委书记,李新清为纪委书记。
2003年1月,邱玉林任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经理。宋喜武任公司党委书记。吴忠祥任省冶国有控股公司专职董事,王成礼任省冶国有控股公司专职监事。
2003年9月,李新清任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2005年12月8日,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受让于中国黄金集团,由省控股企业变为中央直属企业。2006年2月28日,“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企业党委随之更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委员会。邱玉林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新清任公司党委书记。
现任执行
董事、总经理
|
姓名
|
任职年限
|
邱玉林
|
2006年2月起
|
历任
负责人
|
姓名
|
职位
|
任职年限
|
刘洪涛
|
经理(局长)
|
1945.10-1946.5
|
乾金波
|
经理(局长)
|
1946.07-1947.7
|
孙鸿儒
|
局长
|
1947.10-1948.8
|
洪 戈
|
局长
|
1948.8-1949.1
|
韩辛哉
|
局长
|
1949.1-1950.10
|
华裕民
|
矿长
|
1950.11-1953.9
|
朱宝林
|
代矿长
|
1953.9-1954.6
|
孙伯安
|
矿长
|
1954.7-1956.4
|
唱振民
|
矿长
|
1956.5-1960.12
|
赵春起
|
副矿长主持工作
|
1961.1-1965.4
|
王永安
|
矿长
|
1965.10-1968.8
|
王 军
|
革委会主任
|
1968.8-1970.4
|
刁光明
|
革委会主任
|
1970.5-1970.7
|
梅子琪
|
革委会主任
|
1970.8-1973.7
|
王永安
|
矿长、革委会主任
|
1973.7-1979.6
|
孟繁山
|
副矿长主持工作
|
1978.12-1979.6
|
陈廷恩
|
矿长
|
1979.7-1981.12
|
于长江
|
矿长
|
1981.12-1983.1
|
李 鹏
|
矿长
|
1983.1-1985.11
|
韩世铭
|
矿长
|
1985.11-1989.12
|
钱喜业
|
矿长
|
1989.12-1991.11
|
刘志山
|
矿长、经理
|
1991.11-1994.4
|
杨绍山
|
经理
|
1994.4-1995.7
|
孙彦德
|
经理
|
1995.7-1998.2
|
吴忠祥
|
经理
|
1998.2-2003.1
|
邱玉林
|
执行董事、总经理
|
2003.1-2006.2
|
邱玉林
|
执行董事、总经理
|
2006.2-
|
邱玉林
|
执行董事、总经理兼吉林海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2007.3
|
邱玉林
|
执行董事、总经理兼吉林海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辽宁二道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2009.7
|
第二节 夹皮沟金矿组织机构沿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广大矿工为了保护矿山设备,组织成立了护矿队。
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九旅进驻夹皮沟金矿从日伪手中接管矿山,解放了这座百年老矿,并正式成立夹皮沟金矿一局,刘洪涛任局长。管辖夹皮沟金矿和老牛沟金铜矿。夹皮沟金矿成为全国第一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黄金生产的矿山。
1946年8月,矿山移交吉林省吉南专员公署管理,钱金波任夹皮沟金矿经理。工作组进矿发动工人采金,搞生产自救,成立“工人翻身会”,开展反封建把头斗争。
1947年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夹皮沟金矿局,由东北经济委员会工矿处领导。夹皮沟金矿全面恢复生产,成立了以孙鸿儒为局长的夹皮沟金矿局。金矿局所属企业有夹皮沟金矿、老牛沟金铜矿和石咀子铜矿。
1947年8月,移交吉林省建设厅管理。年末恢复机械采金生产。
广大矿工在金矿局的领导下,通过民主运动,提高了觉悟,于1948年3月成立了夹皮沟金矿工会,主席为李大印。是桦甸县最早成立的产业工会之一。
1948年,夹皮沟金矿局最初的组织机构有采矿科、选矿科、总务科、矿务科、工务科、职工会、修理部,采矿科下设立山线股、八人班股、五道岔股、宝戏台股、下戏台股、运矿股,选矿科下设电气股、机械股,总务科下设运输股、管理股、修建股、材料股,1948年12月,全矿职工人数为1719人。职工有伪满时代的老工友、1947年和1948年6至7月份从哈尔滨市来矿的工友、1948年吉林来的工友、长春难民以及解放军人。
1948年12月1日金矿局成立了评资委员会,到1950年时由生产管理委员会代替其职权。
1949年2月,又增加了秘书科及转运站,全矿共计人数为1843人。老牛沟铜矿包括总务科、采矿科、修理部、选矿股、研究室,共计901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夹皮沟金矿局在全省冶金矿山首先建立矿务科,综合管理矿山采矿、选矿、地质与测量等生产技术工作。
1949年夹皮沟金矿局正式投入规模生产,开拓立山坑、八人班坑、东山青坑、宝戏台坑、大猪圈坑、碾盘沟坑、聚宝山坑、三道岔坑、五道岔坑,当年产金703.83公斤。
1949年,夹皮沟金矿局组织机构设办公室、统计室,下有秘书科、人事科、采矿科、选矿科、总务科、材料科、机电科七个科。秘书科内分本科、炼金室、印刷厂,后又增加公安局、公安队。此时,夹皮沟金矿职工总数为1843人。4~5月份炼金室、印刷厂划归办公室。总务科内分本科、会计股、管理股(后改为秘书股)、供给股、医务所、中医室(供给股、医务所、中医室后编入职工会)修建股、警卫连。材料科内分本科、材料股、运输股、转运站、办事处。转运站内有苇沙河、红石砬子、桦甸三个站。采矿科下设行政股、测量股、立山股、下戏台股、八人班股、运矿股、五道岔股、东山青股、宝戏台股(五道岔股、宝戏台股后取消)。1949年4~5月份采矿科又增设技术室,后改为采探股。选矿科下设选矿股及分析室。机电科分为机械股、电气股、设计室。
1949年,金矿所属的老牛沟金铜矿设有总务科、采矿科、修理部、选矿股、研究室。此时的老牛沟金铜矿全矿总计人数为901人。
1949年4月,夹皮沟金矿局成立了资产调查委员会,经过五个月的工作,大部分资产已调查完毕,到1950年由会计股成本会计代替其资产调查委员会的权利和职务。
1949年5月4日,夹皮沟金矿局正式成立青年团支部。因团的组织扩大,又下设四个分支。
1949年6月,夹皮沟金矿局初步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又于12月在安全干事会上正式公布成立。
1949年7月29日,夹皮沟金矿局正式在职工代表会上宣布成立生产管理委员会,此后各科、股之生产管理委员会按时计划,按时总结本科、本股之工作。
1949年9月,夹皮沟金矿由吉林省建设厅移交东北财经委员会管辖。
1949年10月间,根据需要并奉总局批示将组织机构稍有变动,即下设局长办公室(4人)、电报(1人)、炼金室(1人)、统计(3人)。总务、材料两科并为经理科取消人事科。即下有职工会和秘书科、经理科、采矿科、选矿科、机电科五个科。科下设股。在股的编制上有行政股、测量股、采探股、立山线股、下戏台股、八人班股、运矿股、东山股、三道通股(即五道岔采矿股,因采探完了,全股调迁三道通),以上均属采矿科之领导,运输股、会计股、材料股、办事处、供给股(供给股于本年十月一日与本矿的工会工人合作社合并故行政编制上亦取消其股名)以上均属经理科领导,机电科不变。选矿无股的编制,下设分析室。印刷厂、卫生所、公安局(下设公安队)、修建股、人事股、秘书股归秘书科领导。
1949年12月,原有的职工会和秘书科、经理科、采矿科、机电科四个科不变,调整了下设各股。增加一运矿科,下设技训班。炼金室划归秘书科管理,卫生所、供给股归工会领导。
1950年,夹皮沟金矿局下设七个科:秘书科、经理科、计划科、生产科、技术科、采矿科、保安科。各坑口仍以股为单位,股下设班,班下设队。为了矿工子女的教育,成立了夹皮沟镇中心小学,即后来的夹皮沟金矿子弟小学。
1951年,在沈阳、长春、吉林等地设立办事处,专门负责我矿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发运工作。
1951年3月3日,夹皮沟金矿局下发通令,将经理科所属的财务股与会计股合并称为财务股,同时废止会计股名称。
1951年6月1日,夹皮沟金矿局改为夹皮沟金矿,隶属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领导,在行政上不再领导老牛沟金铜矿(直属东北有色局)。1951年10月,各坑口改为生产区作业,废除生产科领导,直属矿长领导,实行矿、车间(坑口、场)、工段、小组的四级领导制。1951年夹皮沟金矿车间分为坑口车间(包括立山矿、下戏台、东山青、八人班、二道沟、三道通)、运矿车间(包括磨电车、架空索道、选矿上四OBP捲扬机、卡子门上二OHP捲扬机、修车)、选矿车间(包括碎矿、磨矿、浮选、干燥、水泵)、化验车间(包括炼金室)、压缩机车间、供电车间、修理车间(烘炉、电气、机械、土木修理)、运输车间、火钜车间(木材加工)、印刷车间(印刷厂)、管理部门等。
从1952年2月1日起,将人事科所属的卫生所划归秘书科领导、机电车间所属的设计室及计划科所属的分析室均划归生产技术科领导。
1952年2月2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发布第30号命令,决定磐石办事处划归夹皮沟金矿局领导。
1953年成立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和纪律监察委员会。
1954年1月1日起,夹皮沟金矿和老牛沟金铜矿合并。夹皮沟金矿党委下设两个党支部,行政科室不变。同时,夹皮沟金矿实行一长制,加强了矿长行政管理的权限。
1955年12月31日,老牛沟因资源枯竭被迫停产。
1956年,夹皮沟金矿进行内部机构调整,共设17个科室、11个基层单位。矿党委下设:老牛沟党总支、机关一、二、三支部,监委、工会、团委、党委宣传部、干部科、秘书科。
行政下设:办公室、生产科、劳动工资科、财务科、监督科、地质测量科、安全技术科、培训科、保卫科、福利科、材料科、动力科、运输科、下戏台坑、立山坑、东山青坑、头道岔坑、选矿厂、老牛沟选厂、夹皮沟卫生所、老牛沟卫生所、夹皮沟子弟校、老牛沟子弟校、人民警察大队。
1956年4月,夹皮沟金矿成立了地质勘探队,着手地质资源的开发工作。
1956年4月23日,矿设立培训科、秘书科。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健全组织机构,1956年9月16日,夹皮沟金矿局发布人干字第29号命令,特设立计划科,技术保安科,原采矿科、选矿科合并为生产科。并任命于振川为计划科科长,徐广魁为生产科科长,李廷虞为技术保安科科长。
1956年7月31日,矿工会成立先进经验推广科。
1956年8月,矿职工矽肺疗养院成立。
1956年10月8日,矿设立通风防尘科。
1957年1月10日,根据(56)北色安字第149号通知指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结合我矿实际,成立矽肺防治委员会。
是年,根据上级精简机构的指示,矿取消、合并了一些机构,全矿共设14个基层单位和科室。
下设:矿长办公室、人事工资科、财务科、生产技术科、地测科、安全技术科、供应科、房产福利科、保卫科、机电科、选矿厂、下戏台坑、立山坑、职工医院。
1957年5月18日,根据中央增产节约的指示精神和局关于调整矿山组织机构的通知,以及当时机构的具体情况,经党委与矿研究决定撤销秘书科、成立矿长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各1名,除原秘书科归办公室掌握外,劳动竞赛也属办公室直接领导。撤销技术监督科,在选矿厂设立技术监督站,直接受总工程师领导。撤销培训科,除工人培训工作划归劳动工资科接办外,其他工作全部合并干部科。
1957年6月3日,根据(57)夹干字第23号文件,矿地质勘探任务,移交地质部114队,撤销了矿山勘探队,其钻探任务归地测科。
1957年6月5日,重点试行“批准工人职业病、伤、生育假试行办法”,组成“医务鉴定委员会”。
1957年12月9日,根据上级精简企业机构,整顿编制的指示,撤销了计划科、干部科、劳动工资科、文化业校、运输科、总火药库、技术检查站、土建工程队、消防指挥所与总设备主任室、矿长办公室。
1957年10月,万宝山坑口恢复生产。
1958年,夹皮沟金矿划归吉林省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领导。
1958年7月25日,三道通铜矿重新开始建设,10月12日正式投产出铜。
1958年6月,矿精简机构,由原来17个科室精简为12个科室。
1958年7月24日,矿文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958年11月,成立红专医学学院。
1958年,矿山两个主要坑口立山坑、下戏台坑分别在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末闭坑。
1959年6月10日,因资源及白山电站的修建,三道通铜矿闭坑。
1960年,因材料供应地点设在沈阳、长春两地的办事处同时取消。只留吉林市一个办事处负责我矿所需材料、设备等的采购发运。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60年5月25日,成立了中等专业学校。
1960年7月9日,原夹皮沟镇中心小学改为夹皮沟矿子弟校。
1960年7月23日,成立劳动保险委员会。原生产科所属的化验室归科学研究所管理。
1960年8月5日,成立教育委员会。
1960年10月23日,夹皮沟金矿因资源问题,经吉林省冶金局和吉林省委批准,闭矿停产。设立留守处,由红旗岭主管。后成立保管处,仅有34人,负责看管矿山设备等事务。
1961年2月13日,吉林市委通知“撤消夹皮沟金矿党委”。
1961年5月,吉林省冶金局会同夹矿留守同志对夹皮沟矿区的地质资源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并发现二道沟五号脉矿化很好,吉林省冶金局于1961年6月19日决定恢复夹皮沟金矿的生产,划归中国黄金公司领导。
由于停产后,大多数机构被取消,因此,复产后,部门重新设立。
1961年6月26日,将夹皮沟金矿保管处公章废除。并启用工作需要所设职能机构:矿长办公室、人事科、保卫科、经理科、生产技术科、机电科、房产福利科、下戏台坑、林场、农场。
1961年8月,恢复“索道”,即下戏台坑、二道沟(东山青)坑通往选矿厂的空中运矿索道缆车。在马号南山、宝戏台、下戏台等地设马基架子(缆车架)。在缆车通过的地区,为防矿石掉落伤人,加设铁丝网防护。
1961年8月7日,正式建立夹皮沟金矿档案室。
1961年8月10日,夹皮沟金矿试行生产,9月份正式投入生产。
1961年6月,二道沟坑以探矿形式开始建设,于1964年5月建成投产。
1961年9月19日,经吉林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由吉林市委直接领导,党委下设办公室。
1961年10月,矿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教育科、体疗队。
1961年10月7日,夹皮沟金矿党委下设八个直属支部,即坑口支部(下戏台、立山坑、二道沟)、选矿厂支部、机电科支部、机关一支部(党委、团委、工会、人事科、保卫科)、机关二支部(矿长办公室、生产科、劳动保护科、计划科、调度室、绝对真理科、运输科)、福利支部(福利科、子弟校、医院)、老牛沟支部、体疗队支部。
1962年2月16日,为确保国家机密的安全,成立保密委员会。
1962年2月28日,成立劳动鉴定委员会。
1962年4月12日,为适应我矿生产和工作的需要,成立二道沟坑教育科,将原经理科划分为财务科和技术供应科,将原生产科划分为生产技术科和地质测量科。
1962年4月29日,为了将我矿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办得更好,使之逐步提高,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成立夹皮沟金矿职工教育委员会。
1962年5月28日,为适应生产和民兵组织建设的需要,根据上级军事部门的指示,成立夹皮沟金矿人民武装部。
1962年6月7日,为了加强对应届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招生工作的领导,成立夹皮沟金矿小学毕业生与初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1962年6月16日,成立第四勘探队总支委员会,设二道沟分队支部、老牛沟分队支部和总队机关支部。
为适应生产、基建工作的发展需要,1962年8月27日,成立干部教育科、劳动工资科。撤销原人事科、教育科。
1962年9月27日,按市委组织部通知批准:党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
1962年10月20日,成立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精简领导小组办公室。
1962年11月9日,成立共青团夹皮沟金矿委员会,设组织部,宣传部。
1962年12月2日,根据(62)吉有安字第9号文件指示,为了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安全组织作用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将劳动保护科改为安全技术科。
1962年12月28日,根据吉林有色工业管理局指示,为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将劳动保安科改为安全技术科。
1963年,夹皮沟金矿由中国黄金矿产公司领导。
1963年2月2日,矿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为照顾全矿职工家属,搞好副业生产,提高困难户生活水平,在矿区成立家属服务站。
1963年3月4日,经团市委组织部批示,矿团委成立组织部、宣传部。
1963年5月5日,根据(63)吉人字第38号通知指示,贯彻执行全国防尘会议精神和冶金工业部防尘工作规划,加强矿山的防尘工作,扭转矽尘危害局面,成立通风防尘科。
1963年9月11日,为工作方便,矿党委将原机关一、二、福利三个支部,重新划分。机关一支部包括党委、工会、团委、武装部、干部科、保卫科、子弟校、医院。机关二支部包括矿长办公室、运输科、供应科、生产科、地测科、计划科、工资科、安全科、防尘科、财务科。机关三支部包括福利科、工程队。
1963年11月4日,为加强矽肺统一管理,经党委研究决定撤销体疗队,由疗养院管理。
1964年1月5日,成立科学技术协会。
1964年5月20日,成立调度室。
1964年8月1日,为加强矽肺患者的医疗和集中管理,实现防痨措施,在老牛沟恢复矿职工矽肺疗养院,设床位60张。
1964年矿党委除监委、武装部、团委、工会,机关一支部、机关二支部、机关三支部、选矿、机电、运输、福利、疗养院五个支部外,1964年3月24日又成立了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党委办公室(档案室)。职工教育科并入干部部。1964年6月12日,撤销行政保卫科机构,成立政治部所属保卫部机构,下设警察队。
1964年,全矿共有行政机构21个,即二道沟坑(坑口下设道工段、业务室、调度室、辅助工段、通风爆破工段、设备工段、一区、二区)、下戏台坑(坑口下设业务室、调度室、辅助工段、通风爆破工段、设备工段、二区、一区)、选矿厂(设设备工段)、财务科、运输科(包括桦甸转运站、汽车队、磐石转运站)、生产技术科(包括化验室)、地质测量科、调度室、通风防尘科、安全技术科、机械动力科(包括变电所、机械工段、电气工段)、劳动工资科、计划科、技术检查站、矿长办公室、土建工程队(瓦工工段、木工工段)、疗养院、技术供应科(包括火药库、火锯)、子弟学校(包括老牛沟小学、矿中、夹皮沟小学)、职工医院、房产福利科(包括职工食堂、托儿所、招待所)。
1965年2月9日,为节约人员,便于管理,将原政治部下设的组织部与干部部合并为组织部。生产技术科、地质测量科合并为生产技术科。成立安全技术科。
1965年2月26日成立半工半读学校。
1965年机构精简,全矿设14个科室、15个基层单位。科室有矿办公室、劳动工资科、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监委、工会、团委、保卫科、总务科、计划科、财务科、生产科、安全技术科、经理科。
基层单位有下戏台坑、二道沟坑、选矿厂、运输科、动力科、供应科、福利科、机电科、职工医院、子弟中学、子弟小学、老牛沟支部、机关一、二、三支部。
1965年7月,根据604勘探队发现的三道岔新区矿点,开始建设红旗坑,于1966年5月建成投产。
1965年10月24日,吉林省黄金系统社教工作队进驻夹皮沟金矿,夹皮沟金矿开始“社教”运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撤销保卫科下设的警察队。
1966年8月29日,成立夹皮沟金矿农副生产办公室。
1966年10月矿成立群众组织,各种机构瘫痪。
1966年10月11日,为加强对文化大革命的领导,经革命群众选举成立矿文化革命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966年11月30日,成立夹皮沟金矿育红中学红卫兵红色造反队。
1967年,夹皮沟金矿子弟中学成立。
1967年2月28日,夹皮沟金矿文革办公室成立。
1967年5月8日,成立捍卫毛泽东思想革命造反派联合委员会。
1967年6月26日,矿重新成立节约办公室。
1968年8月28日,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一室三科。即办公室、生产科、后勤科、政工科。
1969年1月15日,夹皮沟金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老牛沟革命委员会、职工子弟中学和小学革命委员会。二道沟坑口工会组。
1969年1月17日,原选矿厂、动力科革命委员会合并为“选矿厂革命委员会”。
1969年3月20日,夹皮沟金矿革命委员会建立工程连。
1969年4月3日,建立经营连、建立选矿厂工代组和动力连。
1969年4月14日,建立夹皮沟金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
1969年5月6日,建立老牛沟工代组和工程连工代组。
1969年5月24日,建立编休队工代组。
1969年7月29日,建立职工医院工代组。
1969年9月6日,建立供水工代组。
1969年11月13日,成立劳动鉴定委员会。
1969年11月14日,撤销医院革命委员会,成立卫生连。
1969年11月15日,建立夹皮沟地区教育委员会。
1969年11月27日,成立供水工程连,负责我矿工业用水和民用水需要。
1970年,根据市革委会指示,撤销吉林市办事处。
1970年3月8日,矿革命会决定撤销福利连,成立生活服务组、房产管理组、财务组、食堂组和家属革命化五个组,由后勤组直接领导医院和编休队是后勤组直属连队。档案室归办公室。生产组增设调度室,房产维修组归到基建工程连,原供应连的装卸队归到运输连。
1970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180部队派出六名军代表参加我矿的革命三结合。
1970年6月4日,将经营连分为供应、运输两个连。
1970年9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320部队进入革委会。
1971年5月18日,经吉林市委员会批准,建立夹皮沟金矿整党建党领导小组。
1971年12月16日,成立中国共产党夹皮沟金矿委员会。
1972年1月19日,矿党委决定,将原编修队改为“五、七修造厂”。
1972年6月12日,为解决运力不足,确保黄金生产任务的完成,经请示吉林市革命委员会后,恢复了矿山驻吉林办事处。
1972年8月,成立夹皮沟金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972年10月20日,因供水工程连完成了供水通洞掘进任务,为解决我矿生产用水和民用水做出了贡献,矿党委决定由供水工程连负责开反修坑。
1972年10月21日,夹皮沟金矿重新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在矿革委会领导下设办公室、教育科、宣传科、组织科、团委、工代会、保卫科、武装部、生产技术科、安全防尘科、劳动工资科、计划科、调度室、供应科、财务科15个科室,设红旗坑、反修坑、二道沟坑、选矿厂、动力科、运输科、基建科、生活福利科、职工子弟小学校、职工子弟中学校、老牛沟、五七修造厂、五七农场、职工医院14个基层单位。
1972年11月28日,成立夹皮沟金矿劳动鉴定委员会。
1973年4月21日,根据吉市发(73)2号文件指示精神,经吉林市重工业局批准:撤销原革委会“三组一室”(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和办公室)办事机构,设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政治处,下设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武装部、工代会,团委由政治处代管;生产经营行政福利系统,设生产技术科、计划科、调度室、安全防尘科、劳动工资科、财务科、供应科、运输科、基建科、动力科和行政福利科等十一个职能科室。另还有原有的红旗坑、二道沟坑、反修坑、选矿厂、修造厂、职工医院、子弟中学校、子弟小学校、老牛沟管理处。
1973年2月,成立矿女工家属工作委员会。
1975年1月10日,成立夹皮沟金矿保密委员会。
1975年,根据生产需要又增设了地测科、科研科、五七办公室。
1975年5月,二道沟至选厂运矿索道停运,改用汽车运输。
1975年6月开始建设八家子坑口,1976年5月开始建设四道岔坑口。
1975年8月23日,成立劳动鉴定委员会。
1976年3月17日,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
1976年3月31日,成立八家子坑、夹皮沟金矿砂金队,并将供应科改为供销科,将原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政治处秘书科改为中共夹皮沟金矿委员会办公室。
1976年4月,夹皮沟金矿在庙岭成立“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6年6月21日,将原五·七办公室改为荣功标准件厂。
1977年,矿行政系统下设三个办公室,即生产办公室、经营办公室、福利办公室,由矿行政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生产办公室包括红旗坑、二道沟坑、八家子坑、选矿厂、动力科、科研科、矿办公室、生产科、地测科、劳资科、调度室、安全科、设备科。经营办公室包括运输科、供销科、基建科、财务科、计划科。福利办公室包括福利科、矿医院、矿一中、矿二中、矿一小、矿四小。矿党委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工会、团委、保卫、武装部。下设18个基层党支部。
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撤销夹皮沟金矿革命委员会,恢复夹皮沟金矿。
1979年,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安置问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并开始建金矿。
1979年6月,在老牛沟建立敬老院。
1979年10月,中共夹皮沟金矿纪律委员会成立,隶属党委。同年夹皮沟金矿劳动服务公司(集体企业),加强技术管理,成立生产技术监督科。党委组织科、宣传科分别改为组织部和宣传部。
1979年12月,四道岔坑建成投产。但由于该坑地质储量绝大部分落空,最后因生产亏损于1985年交群采部门管理。
1979年12月 正式成立矿科学技术协会。
1982年,在企业整顿中,矿精简351人为编余人员,成立综合科,从事回收残矿、植树、矿区环境卫生。
1982年4月,八家子坑建成投产。同年4月根据群众报矿,开始建设高兴坑口,并于1984年5月建成投产。
1983年,成立干部科负责管理行政一般干部和专业干部,隶属行政科室。
1984年5月,由于矿山资源危机,小北沟坑(日伪时期开采的坑口,在1954年末闭坑,现名为北沟矿)复坑工程开工,到1986年10月,小北沟复坑工程部分竣工投产。
1984年,成立企业管理科、矿产管理科、为行政科室。全矿共设有20个科室,其中党群科室5个,即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矿工会、矿团委。行政科室14个,即办公室、矿产管理科、企管科、计划科、生产科、地测科、劳资科、财务科、干部科、干部教育科、保卫科、安全科、福利科、调度室。下设20个基层单位,即红旗坑、二道沟坑、八家子坑、小北沟坑、高兴坑、选矿厂、动力科、运输科、供销科、福利科、综合科、劳动服务公司、基建科、医院、一中、一小、四小、退休办、机关支部、老牛沟管理处。
1985年,矿党委成立党委办公室。行政将综合科改为综合矿业公司,干部教育科为教育培训科。成立二级法人单位矿产开发公司,全民所有,集体经营。
1986年,夹皮沟金矿实行矿长负责制(此制度一直实行到1991年)。设矿长1人,设分管生产、经营、福利、文教卫生等副矿长3人。夹皮沟金矿行政系统仍下设3个办公室,即生产办公室、经营办公室、福利办公室,由矿行政领导担任主任。矿长负责全面工作,并主管矿办公室、企管科、劳资科和劳动服务公司。生产办公室主管红旗坑、二道沟坑、八家子坑、动力科、科研科、生产科、地测科、调度室、安全科、设备科等生产单位和机关科室。经营办公室主管运输科、供销科、建筑安装公司三个单位和机关的财务科、计划科二个科室。福利办公室主管福利科、矿医院、矿一中、矿二中、矿一小、矿四小六个单位和机关的教育培训科,以及退休办、老牛沟疗养院。
其中劳动服务公司为集体企业,综合矿业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原基建科)为全民所有、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
夹皮沟金矿党委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工会、团委、公安科、武装部六个职能部门,设红旗坑、二道沟、八家子、选厂、运输科、动力科、供销科、科研科、基建科(建筑安装公司)、福利科、矿医院、矿一中、矿二中、矿一小、矿四小、机关一党支部、机关二党支部、机关三党支部,共18个基层党支部。劳动服务公司设党总支委员会。
1986年夹皮沟高兴坑口因矿产资源采完,闭坑。
1986年,将基建科改为建筑安装公司,成为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的经济实体。根据吉市公经发(1986)76号文件《关于组建夹皮沟金矿公安科的批复》将保卫科更改为公安科。
1987年矿成立质量计量科,隶属行政科室。将动力科、设备科撤销,成立机修厂、机动科,原动力科、设备科的职能分别由机修厂、机动科负责。
1988年,撤销了党委办公室,成立党委工作部。行政将安全科改为安环科,成立了审计监察科、档案科,将生产技术科改为设计室。
1989年11月,庙岭坑竣工投产。
1989年,日伪时期开采的坑口,在1954年末闭坑的小北沟坑复产。
1989年12月撤销党委工作部,恢复党委办公室。此时矿党委下辖部门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矿党委下设红旗坑、二道沟坑、八家子坑、小北沟坑、选厂、运输科、机修厂、劳动服务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综合矿业公司、机动科、供销科、福利科、矿医院、矿一中、矿一小、矿四小、老牛沟、退休办、机关20个党支部。
1990年,夹皮沟金矿为了下戏台坑口的地质资源开发工作加速工程进度,经1990年10月矿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已闭坑25年的下戏台坑复坑(下戏台坑为1941年开坑生产,1960年因生产矿量不足而停产。根据国家对黄金的要求,于1961年再度复产,对本区残矿进行了回采,又于1965年10月闭坑结束生产)。
1992年,为适应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经吉林省经济委员会吉计经个企字(1992)第997号文件批准,原夹皮沟金矿更名为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对各行政管理机构做调整变更。原红旗坑更名为三道岔矿,原二道沟坑更名为二道沟矿,原八家子坑更名为八家子矿,原下戏台坑更名为下戏台矿,原运输科更名为运输公司,原机动科更名为机动处,原供应科更名为物资供应处,原综合矿业公司更名为矿产开发公司,原行政福利科、劳动服务公司合并为生活劳动服务公司,原矿第一中学更名为公司第一中学,原矿第一小学更名为公司中心小学,原矿第四小学变更为公司中心小学第一分校,原矿第二小学变更为公司中心小学第二分校。各机关科室相应改为处室。
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物资工贸公司、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金春边贸实业公司、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经济技术咨询协作公司。
选矿厂、机修厂、建筑安装公司、老牛沟管理处名称不变。
1993年1月,经总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机电设备修造厂。,1993年2月,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庙岭矿。1993年3月根据吉林市公安局(93)12号文件《关于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公安科更名为公安处的批复》成立“桦甸市公安局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公安处”。
1994年1月3日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庙岭矿从1994年元月起正式易名为金岭矿。
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采取了以金为主,适度多种经营的方针。1994年5月,投资注册了长春市金鑫塑料制品厂。
1994年10月,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与珲春金矿依据吉林省黄金局(吉黄地字(1993)第13号文)“吉林省珲春市金坪金矿区详细地质报告”长春黄金研究所1992年10月提交的珲春市金坪矿区金矿石可选性试验报告,省黄金局吉黄字(1994)第67号“关于珲春市金坪金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联合兴建珲春金坪金矿。
从1994年5月至1996年8月,金坪金矿三个中段的大部分探矿工程基本完成。此后,由于珲春金矿宣布闭矿破产,我公司因资金方面原因,单方面承担矿山的建设有较大难度,又很难找到其它合作单位共同开发该矿山,1996年10月20日,向省黄金管理局申请撤销了金坪金矿。
1995年2月,公司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
1995年4月,公司根据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按上级要求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委员会。
根据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公司于1995年11月成立了钻探队。
为贯彻《吉林市城市建设监察办法》、《条例》,按桦甸市城建土地管理部门要求,加强矿区城建用地管理,1996年7月,特设了城建土地管理科。
为了进一步减少资源的损失及浪费,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立山矿(1996年11月28日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尾矿回收厂(原尾矿回收机构)。
1997年,原在1938年日伪时期就已开始生产探矿,解放后边探边采,五十年代初期曾是主要生产坑口之一,1960年闭坑,1961年又复坑回采残矿柱至1965年9月再度闭坑,已关闭了30多年的老坑口立山坑复坑。
根据企业内部转换机制的需要,矿产开发公司因地质资源枯竭,无矿可采,经1997年3月13日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撤销矿产开发公司,将其并入立山矿,解决了立山矿的办公场所和设施,为立山矿补充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
随着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着精简机构效能的原则,经公司1997年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撤销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
原矿长办公室更名为经理办公室、矿设计室更名为生产技术处、原地测科更名为地质测量处、原生产调度室更名为生产调度处、原安环科更名为安环处、原质计科更名为质量计量处、原企业管理科更名为企业管理处、原计财科更名为计划财务处、原劳动从事科更名为劳动人事处、原审计监察科更名为审计监察处、原公安科更名为公安处、原教育培训科更名为教育培训处、原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更名为离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
1997年7月23日,经公司办公会研究决定,与江源县黄金公司签订合作勘探、开发小四平金矿的章程,并组建江源县小四平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1997年,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包括物资工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建筑安装公司、机电设备安装公司、兴盛金矿、长春金鑫塑料厂;控股子公司包括桦甸市霞石矿,江源县小四平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股单位有万宝金矿;协作单位有桦甸市氰化厂、夹皮沟金峰金矿、河南省济源黄金冶炼厂、沈阳冶炼厂。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部署,根据省冶金厅(1998)13文件精神,于1998年4月24日,成立再就业服务站。
为加强公伤管理,本着为职工在实际工作中所造成的伤害高度负责的态度,2000年3月15日,公司成立伤残鉴定委员会。
2000年12月28日,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通过裂变重组改制为夹皮沟黄金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夹皮沟黄金矿业集团。
2001年12月20日,为开发三道溜河,经吉林省冶金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批准,公司与吉林大地有色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吉林鑫源黄金有限责任公司,后因矿权手续等原因,该公司未完成注册。
2001年12月31日,企业更名为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内部所设机构为:公司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4人,其中1人为常务副总经理。公司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党委下设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包括电视台和新闻中心)、工会、团委、武装部。党委办公室与经理办公室合署办公。
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主要职能部门(处室)有劳动人事处、调度处、生产技术处、安全环保处、督察室、质计处、财务处、公安处等。
主要公司生产矿山、工厂是二道沟矿、北沟矿、三道岔矿、八家子矿、下戏台矿、立山矿、金岭矿、选矿厂以及钻探队。生产辅助工厂单位有运输处、机动处、物资供应处等。2003年成立供热处。集体企业仍为劳动服务公司。原离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退休办)已改为社区服务站,公司仍派员参与社区管理事务。撤销教育培训处,改设教培业务室,成为劳资处管理的一个职能科室。
2002年7月1日,经吉林省经贸委批准,公司开始开发溜河六品叶沟金矿(三道溜河矿)。
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吉林省地勘局联合开发三道溜河矿,2003年9月3日,经吉林省冶金控股公司批准,双方组建吉林省鑫源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未完成注册手续)。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矿山生产经营工作,2003年1月7日,公司成立物资供应公司。
为使企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做好医改工作,经2003年4月1日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公司成立医疗保险办公室。
为强化职能管理和工作需要,经2003年5月7日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取消物资供应处,成立物资管理处;地质测量处与生产技术处合并,成立生产技术处;取消离退休管理办公室,离退休日常工作由夹皮沟镇政府安排管理,夹皮沟镇政府成立劳动保障服务站。
2003年9月,为扩大资源开发区域和生产规模,加快企业快速发展步伐和进程,公司与夹皮沟镇企业总公司联合开发“万宝”、“金峰”两矿资源,整合资源规模经营,由吉林省冶金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原万宝金矿和金峰两矿所有权划归吉林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因机构调整,经2003年11月3日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撤销公司六品叶金矿。
由于工作职能的转变,根据工作需要,2003年11月21日经理办公会决定:撤消运输处,成立机动车服务中心。
2003年12月28日,公司与吉林省现代企业集团达成合作开发尾矿库意向书。
根据工作需要,2004年8月23日,设立地质综合研究室、科技信息处。
根据企业机构改革的需要,2004年11月15日,撤销组织部、宣传部,成立党委工作部。成立资源开发处、矿山抢险队(隶属于公司公安处)。
根据公司改制工作的需要,经2005年2月13日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撤销公司第一中学、公司第四小学,成立公司子弟学校、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区段级)、劳动服务公司留守处。并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撤销第一中学党支部、中心小学党支部、第四小学党支部、劳动服务公司党支部,成立四道岔矿党支部、子弟学校党支部、劳动服务公司留守处党支部。
因公司辅业产权出售,2005年3月,原公司、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建筑安装公司由个人出资购买。
为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理顺职能管理程序,优化管理结构,经2005年3月30日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将公司管理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合并计划管理处、科技信息处、物资管理处的职能,成立综合管理部。合并生产调度处、安全环保处的职能,成立生产(安全、环保)运行部。合并审计处、监察处职能,成立审计监察室。撤销机动车服务中心、建筑安装公司、供热处,将劳动人事处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部、财务处更名为财务部,生产技术处更名为生产技术部,资源开发处更名为资源开发部。成立营销部,负责公司产品市场营销。
2005年1月4日,公司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公司三所学校改制座谈会。
2005年3月15日,公司在六楼召开由中层干部、主办处员、职工代表参加的关于企业改制动员的第三、四次会议。
2005年公司内部所设机构为: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4人;公司党委书记1人;总会计师1人;另外还设立了专职董事、监事和公司级调研员。党委下设纪检委、党委工作部(包括电视台和新闻中心)、团委和工会。
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主要职能部门(处室):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生产运行部、财务部、审计监察室、生产技术部、资源开发部、地质综合研究室以及营销部等。
公司主要生产矿山、工厂是二道沟矿、北沟矿、三道岔矿、八家子矿、下戏台矿、立山矿、金岭矿、四道岔矿、选矿厂。辅助后勤单位有机动处、质量计量处、公安处、机修厂、生活公司等。
2005年5月,由于企业改制,公司一小、四小和一中从企业剥离,划归地方管理。
2005年6月30日,为加强监察管理工作,根据机构调整需要,经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撤销审计监察室,分别设立审计室和监察室。
2006年2月28日,根据工作需要,公司研究决定,成立法律事务部。
2006年12月21日,根据机构改革及工作需要,经公司研究决定,对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和设置:
机关部室:党委、行政办公室,综合管理部,财务部,审计监察室,安全环保部(生产调度中心),地质资源部,生产技术部,法律事务部,资源开发部。
基层单位:二道沟矿,北沟矿,八家子矿,三道岔矿,金岭矿,下戏台矿,立山矿,四道岔矿,选矿厂,机动处,物业管理处,质量计量处,保卫处(抢险队)。
2007年12月20日,为推进地质探矿增储工作,经协商,公司与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六零四队达成共识,就六零四队注册的“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矿区金矿普查”面积约38平方公里的勘察地域,开展地质勘察与开发工作。公司依照《公司法》拟注册成立桦甸市金地矿业有限公司。双方签署了《合作勘察开发合同》。
2008年3月11日,根据集团公司再融资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顺利完成再融资工作,公司成立再融资工作机构。
2008年5月12日,公司第一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双体系监督审核。
2008年6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来公司开展初期地质普查工作。
2008年7月4日,公司为加强企业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顺利进行,经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矿山救援队。
2008年7月,为加强设备和能源管理,公司决定成立设备能源部。
2008年8月20日,根据集团公司关于权属公司部门设置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公司对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机构设置为:机关及后勤单位是:综合办公室(与党群工作部合署办公),人力资源部,资产财务部,企业管理部,生产技术部、设计室合署办公,总调度室,地质资源部(探矿队、钻机队),安全环保部,设备能源部,审计监察部,法律事务部,质量计量部,保卫部。辅助单位是机修厂、物业管理处。生产单位是二道沟矿,北沟矿,八家子矿,立山矿,三道岔矿,金岭矿,下戏台矿,四道岔矿,选冶厂。控股单位是尾矿开发公司。共计13个部门、8个分矿、1个选冶厂、1个控股公司、2个辅助单位。
2008年12月31日,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公司对原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金岭矿并入二道沟矿;立山矿、下戏台矿合并成立本区矿;四道岔矿并入三道岔矿。
第三节 主要生产单位与辅助单位
一、主要生产单位
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目前共有五个生产矿山,一个选冶厂,即二道沟矿、北沟矿、八家子矿、三道岔矿、本区矿和公司选冶厂。
(一)二道沟矿
始建于1964年,原名二道沟坑,1992年更名为二道沟矿,是公司目前最大的生产主力分矿。位于夹皮沟本区西南2公里处,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7º26'59",北纬42º51'09"。
1960年探明二道沟坑矿石量48万吨。1961年6月,二道沟坑以探矿形式开始建设。1964年5月,在“边勘探、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指导下,正式投入生产。属中型金矿床,共开拓中段10个,最深中段375米(相当于海拔高度216米)。投产后生产规模120吨/日。1970年,开拓到240米中段时矿体变小且明显向北侧伏达到原设计的最大深度,从而,深部采用了斜井开拓,生产能力减小到50~60吨/日。1978年,375米中段探矿揭露后,发现矿体明显向三号断层以南发展,且有0号脉、1号脉等盲矿体出现。根据矿体赋存情况,推断375米中段以下保有矿石量7.86万吨。经省黄金公司,吉冶金字(78)第17号文批复同意,盲竖井下掘到510米中段。1980年12月,二道沟坑深部开拓工程投产。经1981和1982年探矿,深部矿量有明显增加,至1982年末全坑地质矿量增至23.65万吨,金属量3183公斤。按当时的提升系统(三段提升),生产能力只能达到60吨/日,为保持矿山生产规模,自1983年1月开始动工,投资145万元对二道沟进行了扩建,1984年9月竣工。扩建后生产能力达到120吨/日,生产能力提高2.5倍。此次扩建以井巷工程为主,取消原斜井,由375米中段贯通盲竖井到240米中段,在240米中段安设2.5米卷扬机双层单罐平衡提升,与明井构成两段提升。同时改建供风系统,增设两台20米压风机,提高供风能力。在坑口建设一座贮矿仓贮存和转运矿石。
该矿矿体特点是矿体众多、品位较高、围岩坚硬,深部待探明储量潜力较大
二道沟坑扩建工程是当年上级机关下达给夹皮沟金矿的重点工程,矿部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工程全部设计都是矿山自己承担,设计方案和概算经冶金部、国家黄金局和省黄金公司批准,由冶金部中国黄金总公司列入重点技改投资。1983年1月动工,1984年9月竣工,完成全部扩建工程量。二道沟坑卷扬机更新和二道沟坑二期扩建,分别于1986年、1988年竣工投产。至1989年底二道沟生产能力120吨/日,产金225公斤/年。
1961~1989年,二道沟坑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67.70万元。这段建设期间井巷作业总量3752.6米/16729.7立方米,累计处理矿量778862吨,累计生产黄金5152.975千克。
1990年以来至今,二道沟矿(1992年二道沟坑改名二道沟矿)又有扩建工程、深部开拓工程、开拓竖井工程(870~915米)和二盲井工程等项建设工程。此四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58.61万元。二道沟矿竖井三段提升,最深处已达井下1320米,(截止2009年)相当于海拔线下450余米。为公司矿井最深处,2008年、2009年在深部继续发现新的黄金储量。
二道沟矿采用的采矿方法是浅孔留矿法。对于倾角缓(45~60度),上盘围岩不够稳固的矿块,在矿房采完放矿过程中,由于矿体倾角缓,矿石不易放出,而上盘围岩大量脱落,加大了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经过研究试验,采用充填采矿法。
二道沟矿2005年实现产金任务420公斤,掘进4730米,是建矿以来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面对产金压力和生产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矿班子信心坚定,知难而进,生产启动后就提出努力实现首季开门红的工作目标。从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入手细化各项指标,同时结合公司多吃残矿的精神,加大残矿回收力度。通过各种机制的不断完善,出色超额完成了全年指标。2005年黄金产量突破500公斤,同比2004年增长44.8%,再创二道沟矿建矿历史最高水平。
2005年4月,为解决二道沟矿深部通风难题,在金岭区进行竖井下掘工程,与本区690米北沿绕道贯通。同年7月16日,工程顺利竣工。
2005年,二道沟矿金岭区重点工程竖井延伸工程于6月中旬竣工,690米贯通工程于7月中旬顺利完成,为下半年的生产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5月,二道沟矿为进行深部探矿,启动了1150米竖井下掘工程,创建国以来最高纪录。
2007年4月10日,公司召开了二道沟矿深部开拓提升工程方案设计审查会议,会议对长春设计院提交的《二道沟矿深部提升工程方案设计》进行了审批。
二道沟矿不断加强现场管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力求选择最佳生产方案,精心组织,超前运作,合理细化生产经营指标,努力克服由于矿井深度带来的温度高、地压大、安全威胁大等不利因素,使黄金生产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2008年末二道沟矿职工总数为458人,开采深度1320米,.提升系统采用三段提升方式进行,属全国黄金矿山深度之最。2009年承担着585公斤的产金任务。采矿量75423吨,掘进量6429米,处理矿品位7.91克/吨。建矿以来累计生产黄金12274.46公斤。洞口距大井约1500米,采用电机车运输。2009年,二道沟产金任务585公斤,掘进量6429米,地探工程1249米,采矿量82202吨,计划品位7.91克/吨。
二道沟矿从开坑至今,一直是夹皮沟金矿(公司)的主要生产矿山(坑口)之一。
(二)北沟矿
北沟矿原名北沟坑。位于夹皮沟矿区西北约15公里处,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7º24'00.85",北纬42º54'53.34",是公司的主力分矿之一。北沟矿原由“韩边外”土法开采,1945年回到了人民怀抱。1954年因资源匮乏闭坑,1990年随新的探矿及基建工程结束而重新投产。开采深度890米。
北沟矿的前身是夹皮沟金矿小北沟坑。小北沟坑是东北沦陷时期开采的老坑口,解放后接续开采,至1954年末闭坑。当时采用平硐盲竖井开拓,竖井已下掘到330米中段,其中90米中段以上为二格,90米中段以下为三格,中段高度为30米。270米中段以上已经全部采完。吉冶604队自1981年冬开始对本区地表和深部进行槽探和钻探,经过2~3年勘探工作,至1983年12月,共钻孔35个,见矿孔15个,矿化孔4个,总进尺15000米,获得可喜效果,共获得地质矿量22万吨,金品位17.4克/吨,金金属量3828公斤。经上述地质钻探,共查明位于330米中段以下,海拔标高0~250米范围内,共发现1、4、9、10、11号脉。该区大小矿体共计16个,矿体成扁豆体产出,赋存于蚀变破碎带中。矿脉平均厚度0.5~1米。1983年12月,经上级批准,夹皮沟金矿决定小北沟矿区恢复建设。
小北沟坑建设工程,1984年5月开工,1989年12月竣工,1990年1月投产。累计完成投资725.80万元。1984~1989年小北沟坑井巷作业总量3285米/12043立方米,累计处理矿量69309吨,累计生产黄金186.599千克。
小北沟复坑工程中,恢复原盲竖井至330米中段,330米中段以下再下掘一条竖井,构成两段提升,竖井规格均为二格。采用木吊框支护,选用2米双筒卷扬机,双层单罐平衡锤提升。首先恢复0米中段卷扬机室安设1.2米卷扬机,做为恢复竖井临时提升。工程主体正式施工时在0米中段新开凿卷扬机室、绳道、电控室、天轮室等,安设2米卷扬机,提升深度到330米中段。后来在330米中段又新开凿卷扬机室、电控室、绳道等,安设2米卷扬机,提升深度到650米中段。中段高度:330米中段以上为30米,330米中段以下为40米。矿井通风,凿通风井,设轴流式风机,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井下掘进作业采用局扇辅助通风。井下运输,各开采中段采用3吨、1.5吨电机车,0.5立方米U型翻斗矿车,0米和330米中段井口采用机械联线自动上下罐。本着“三边”原则,小北沟坑边建设边探矿边生产,到1987年时已形成生产能力60吨/日,主要出180米中段以上的残矿,年产金50公斤。以后生产能力逐渐增加。
至90年代,开始成为夹皮沟金矿(公司)的主要生产矿山坑口之一。1990年生产能力为100吨/日,年产金140公斤。1991年时生产能力达到设计水平,出矿量150吨/日,年产金236公斤。
1990年以来,北沟矿建设工程项目有:开拓竖井工程,包括450~530米、530~610米两段;竖井工程;120米通风道钢砼支护工程等。这3项工程共累计完成投资349.20万元。现在(2005年)北沟矿竖井改为0~530米、530~770米两段提升,最深处770米中段,相当于海拔线下250米。
2005年1月,北沟矿购入三台热风器和遥控门,解决了井口结冰问题。
2005年3月,北沟矿对410米—450米竖井进行了改造。竖井改造历时20天,提前10天圆满结束,410米—450米竖井的改造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为日后的探矿增储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5年3月24日,为进行深部探矿,北沟矿实施由770米下掘到850米两个中段。
2005年10月,北沟矿为保证各项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竖井各中段的安全,利用40天对本矿设备及各中段进行了维修,重点对竖井410米—370米、370米—320米两个中段的大井进行安全维护,将木结构全面改成钢结构,同时对490米、530米中段车场铁道进行翻修。
2006年,北沟矿投资短时间打“吊罐”,贯通了770米—730米,730米—690米两条永久性通风天井,在770米中段122川安装一台K55-33型通风机。
2006年4月来,北沟矿进行890米、850米车场水泥拱支护工程,8月末工程结束。
2006年8月29日,北沟矿对已经使用四年的大井罐进行了更换。原罐笼是使用多年的铁制罐笼,罐体沉重,极易锈蚀腐烂,为矿山生产服务年限短,为提高竖井的提升能力,北沟矿引进了铝合金制罐笼,具备了材料好、重量轻、节能耗、效率高等优点。
2009年,产金任务260公斤,掘进量5376米,地探工程1776米,采矿量62385吨,计划品位4.63克/吨。
矿体特点是矿体众多,多以扁豆体存在,原矿品位较高、围岩较硬、开拓工程采用脉外巷道,回采工艺采用内取料充填法。复产以来累计生产黄金4367.169公斤。
北沟矿现有职工总数482人。2009年计划产金260公斤,采矿量55680吨,掘进量5376米,处理矿品位4.63克/吨。
(三)八家子矿
位于夹皮沟矿区东南1.5公里处,桦甸—安图—延吉公路通过矿区。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7º27'17.42",北纬42º51'01"。1969年3月,八家子坑建设工程正式施工,到10月停工。1975年6月八家子坑重新开坑建设,采用平峒竖井开拓,到1982年4月正式建成投产,达到120吨/日的生产规模。20多年来生产黄金2391.783公斤,是公司的主要生产分矿之一。
八家子矿的前身是夹皮沟金矿八家子坑。八家子坑曾于1969年3月开工后停。1973~1975年间,吉冶604队经勘探确认八家子矿点,夹皮沟金矿于1975年6月开始八家子坑建设,1978年开始产金,1981年达到120吨/日的生产规模。1982年4月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480.60万元。当时新增产金能力为460公斤/年。但由于地质矿量落空,新增能力衰减。1988年底,八家子坑现有规模120吨/日,能力125公斤/年,1989年,八家子坑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是采矿100吨/日、产金105公斤/年。1975~1989年,八家子坑井巷作业总量5107.7米/21497立方米,累计处理矿量221470吨,累计生产黄金945.222千克(至1995年累计产金1444公斤)。矿山采用平硐—盲竖井开拓,双层双罐笼提升,电机车运输。1997年时,竖井已下至400米中段。
八家子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该矿处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矿体主要围岩是斜长片麻岩、正长斑岩等,矿体呈脉状,以脉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形态变化复杂,分支、复合、膨缩、尖灭再现。矿体总体产状走向40~50度,倾向南东,倾角70度以上。矿体特征:2号矿体主要由沿脉控制,矿体产状与正长斑岩一致,走向45度,倾向南东,倾角75度,石英脉总长160米,其中工业矿体长140米,平均厚度2.25米,平均品位19.75克/吨。矿石类型为多金属石英脉型。1号矿体主要由400米中段的穿脉控制,矿体产状与2号矿体相同。矿体厚度0.8米,金品位37.0克/吨。矿石特征:矿石类型主要是含金石英脉,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石构造呈:条带状、网状、团块状、浸染状等。
1995年末,在400米中段向南探矿时,沿21勘探线至101勘探线之间探获2号矿体;1996年,又在141勘探线穿脉见到了位于正长斑岩上盘的1号矿体,使八家子矿山摆脱了闭矿的命运,恢复了生机。矿山于1997年开始了400米中段以下深孔探矿工作。探矿表明,此1号、2号矿体,是地表1号和2号脉的侧斜延伸。这两条矿体的地质储量为:C级14486吨,品位21.94克/吨;D级28203吨,品位22.20克/吨,C+D级共42690吨,品位22.11克/吨。从而扭转了此前八家子坑C1级储量只占总储量的4%的局面。八家子矿生产开拓继续进行,现已开拓到井下560米中段。
八家子矿的采矿方法,根据(2号)矿体的赋存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生产实际经验,考虑到矿体倾角较大,顶底板围岩稳固性较差,考虑到矿石品位较高,为充分回收资源,又为了采场作业安全,主要采用干式充填法。对于360米中段,则由于矿体较薄仅为0.42米,采用削壁充填采矿法。采用干式充填采矿法时,充填料来自掘进时采下的废石。回采顺序自上而下逐个中段开采,各中段回采顺序原则上为后退式,现场可以根据出矿品位的要求和矿量级别等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2005年,为实现探矿增储,八家子矿实施了对盲井竖井延伸重点工程,把400米北盲竖井下掘至640米中段。
2007年,为改善120米中段作业地点的通风状况,并对主矿体的3号、5号脉实施探矿,决定对280米中段实施探矿工程。八家子矿120米中段一直以来都采用风机强制通风。280米中段探矿工程的施工,将从120米到280米中段之间打通一条通风井,从而大大改善120米的通风现状。根据成矿系统分析,八家子矿280米中段探矿工程的见矿可能性较大。
2009年,产金任务130公斤,掘进量3942米,地探工程1678米,采矿量23173吨,计划品位6.23克/吨,是公司的五大矿山之一。
(四)三道岔矿(含三道岔区和四道岔区)
三道岔矿原名三道岔坑、红旗坑,位于夹皮沟矿本区西北约7公里处,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7º26'38.69",北纬42º52'58.54"。始建于1965年,70年代红旗坑年产黄金平均1吨多,该坑口于1976年5月达产续建,1968年1月,由三道岔坑改名为红旗坑。1973年1月进行了改造工程,1976年实现最高产金1489公斤,为国家及矿山的黄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公司目前的主要生产分矿之一。
四道岔区,原名四道岔坑,距矿部西南5公里。1975年经吉冶六零四队勘探探明矿石量为15.8万吨,含金量5.1吨,品位32克/吨。1976年下半年矿山开始新建四道岔坑口。1978年部分投产,采用平峒溜井开拓。1979年采矿设计能力达到120吨/日,年产黄金二万两。1979年,矿山为解决待业青年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后,该矿划归劳动服务公司管理,2004年被公司收回。
1962年发现了三道岔矿点,至1965年上半年吉冶604队在三道岔已获得一定地质储量。当时夹皮沟金矿本矿区立山坑和下戏台坑口残矿回采处于结束时期,为了确保矿山持续生产,在矿体赋存情况尚不清楚的情况下,采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又称边探矿、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方式建设了三道岔坑口。1966年投入生产,当年产金230公斤。当时坑长黄银(即黄仁)。1968年三道岔坑改名红旗坑,当时坑长祁作斌。此后二十多年,红旗坑一直是夹皮沟金矿的主要生产坑口。90年代初复称三道岔坑,后改名三道岔矿,至今仍为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矿山之一。
1965~1989年红旗坑建设期间,井巷作业总量4830.2米/10811.4立方米,累计处理矿量2238301吨,累计生产黄金16806.787千克。70年代红旗坑年产黄金平均一吨多,1976年最高产金1489公斤。
1966年投入生产时,由于地质资料不全,下部矿脉变陡,选择的罐笼竖井位置离矿脉较近。而且主运巷道自矿脉上盘穿过,大井和汽车通峒调车场处于岩石错动区内。1974年,根据计算,为了保护大井和主运巷道,需留安全巷柱,矿量46万吨,金含量6.4吨,占当时地质储量的37.5%,这么多矿量留在井下不采,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在1975年经吉林省冶金局批准,开凿了南运输巷道,并同意不留保安矿柱。
由于红旗坑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留矿法开采(浅孔留矿和深孔留矿),采空区未进行充填处理,自1975年5月地表开始塌落,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地表塌落范围也随之扩大,到1984年时4线至12线已形成大片的岩层塌落或错动区,并逐渐向大竖井扩大,构成对大井的严重威胁。矿部组织有关科室和坑口对200米以上各中段和地表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观测,掌握了坑内外岩层移动和错动情况,采取了保护大井的安全措施。并边改造边生产。1987年开始红旗坑深部开拓工程,至1990年1月投产。至1989年底,红旗坑主要靠回收残矿维持生产,原有能力基本消失。
红旗坑工程,包括开坑建设、达产续建、改造工程、深部开拓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5.80万元。
90年代以来,三道岔矿的采矿建设工程还有卷扬安装工程和盲竖井恢复工程,共投资292.80万元。现在三道岔矿井下二段提升,最深处井下720米,相当于海拔线下200余米,有望在深部发现新的储量。
2007年10月,四道岔区170米中段在开展地质探矿工作时,出现了成矿系统,地质资源出现了新的生机。
多年来,三道岔矿克服了个人承包期间造成的采空区多、采场危险、资源短缺、管理难度大等不利因素,注重加强安全管理和基础管理,在积极做好残采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矿增储,积极开展节约创效活动,为公司做出了卓越贡献。
该矿现有职工160人,开采深度740米,2009年计划产金60公斤,处理矿量9633吨,平均品位3.34克/吨,掘进3188米。建矿以来累计生产黄金20811.694公斤。
(五)本区矿(含下戏台区)
位于夹皮沟矿区内。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7º30'18.03",北纬42º52'05.36"。采金始于清朝马文良、韩边外时期,历经民国、日伪时期,解放后,50年代夹皮沟采金高峰,该矿做出了巨大贡献。1965年闭矿。闭矿后生产技术人员对该矿又进行了反复勘察和论证,认为仍有回采价值,于是,该矿于1996年恢复生产。
本区矿的立山区立山线采金始于清朝马文良、韩边外采金时期,历经民国、东北沦陷时期,至解放后。立山坑共计开采了5条矿脉,自西向东有新1号、老5号、老8号、新2号和新4号脉。以新4号脉规模最大,幅宽平均8米,最大幅宽17米,金品位21.67克/吨。老5号与老8号脉互相平行,老5号脉在上盘。老5号和老8号脉在日伪统治时发现并开采。解放后新1、新2、新4号脉先后发现于1949年、1950年、1951年。5条矿脉走向均为北东70°左右,向南西倾斜,倾角18~40°。
立山坑与下戏台坑在历史上均是夹皮沟金矿的主要生产坑口。解放后,在50年代夹皮沟金矿采金高峰期,两大坑口共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当时条件下可采矿量不足,于1960年10月闭坑。1961年又复坑回采残柱,至1965年再度闭坑。在1965年9月编制的闭坑报告中记载上述5条矿脉残柱总矿量为21009吨,金品位平均为18.809克/吨,金含量395.109公斤;铜品位0.392%,铜含量82.668吨。金品位3.3克/吨以下为表外矿。这在1996~1997年时成为立山矿复坑设计的主要依据。
立山矿复坑的原因是: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在1996年已形成1000吨/日规模的采选综合生产能力,产金913公斤已接近年产吨金水平。由于近年来矿山不断提高采矿技术水平,降低采矿贫化率,提高出矿品位,产金量呈上升势头,但出矿量却因资源相对不足,反而减少了。1995年、1996年脉矿选矿处理量分别为119195万吨、133431万吨,均低于1977年至1994年历年水平。选矿厂相对吃不饱,急需补充供矿量。充分发挥已知资源的潜力,成为增加企业效益的主要途径。于是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决定恢复立山矿(坑)的生产。
立山矿(坑)恢复工程,1996年开工,1997年3月12日完成初步设计,设计由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设计室和吉林省冶金设计院共同做出。本公司设计负责人张万金、赵景和、张雨春,工程负责人郭国柳,本公司参加设计人员安春田、郭国柳、王永庆、李宏、李玖毓、于万帮等。此工程于1997年正式施工,1998年竣工、12月投产。累计完成投资656.70万元。
立山矿复坑生产具有边探边采性质。其采矿方法是:“残柱回采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为保证回采作业安全,有条件时先用废石充填采空区,再采残柱。立山矿为缓倾斜矿体,在未充填的空采场中,先采间柱,后采顶、底柱。薄矿体用浅孔落矿;新4号脉矿体厚大,用深孔大爆破法落矿,在下中段集中放出,作业人员不进入空区。“新发现矿体采矿方法”,矿体倾角在30~55度时采用电耙出矿留矿全面采矿法。多数矿体用此法。矿体倾角30度角以下时采用全面采矿法,亦用电耙出矿。
1997年时矿山工作制度,按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习惯,采用间断作业制,年工作日254天,每天3班,每班作业时间8小时。
2006年,为改善下戏台区整个通风系统,开发西部资源,于7月10日启动了东山青平砼竖井开拓工程。
本区矿以残采为主,领导班子面对安全隐患多、威胁大、无矿可采、原矿品位低、设备老化、战线长等诸多不利因素,积极想办法、找措施,加大探矿增储力度,为公司黄金生产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该矿拥有职工103人,开采深度到6中段,2009年计划产金150公斤,处理矿量52979吨,平均品位3.15克/吨,掘进7409米。该矿以残矿回收为主,矿体呈缓倾斜状,复产以后累计生产黄金1171.496公斤。
(六)公司选冶厂
选冶厂始建于日伪时期的1937年,后进行过多次改造。2004年公司按国内外先进工艺改建新选矿,进行全泥氰化炭浆工艺改造,碎矿部分保持原有工艺。
1966年3月,选矿厂一期改造工程正式施工。由于文化大革命,该厂停止扩建。1970年4月,选矿厂一期改造扩建继续施工。1973年10月,一期改造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新增能力200吨/日。1975年7月,选矿厂又进行了二期改造。
从1983年起,对选矿厂的老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使选厂处理能力提高10%。为扩大再生产,处理低品位矿石打下了基础。
还开展了中深孔分段挤压爆破、溜矿法等采矿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原矿品位,降低了贫化损失。采用水淬硫酸分金提银新技术,提高了合质金品位,每年可回收白银500公斤。
1984年,选矿厂创出了工人劳动生产率、选矿电耗、采矿一次损失率、采矿作业成本、选矿作业成本和合质金品位等7项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6年全泥氰化工艺投产,尾矿干式堆放,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现有职工252人,日处理能力达1700吨。为加强环境治理,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公司于2007年7月26日建立了含氰尾矿应急处理站,使污水排放得到了控制。
二、主要辅助单位
(一)黄金精炼厂
2003年,公司委托长春黄金研究院设计建成了东北三省最达的黄金精炼厂,通过了国际1#、2#金锭的生产工艺资质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OH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引进了美国热电公司的第四代ICP等离子光谱检测仪和精度达十万分之一的特梅勒电子天平等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精炼厂设计年生产能力20吨,采用的是国内较成熟的王水湿法精炼工艺,产品达到1#、2#金标准,可满足上海黄金交易所直接上市要求。并承揽黄金对外精炼、销售等。精炼厂运行后公司多次对厂房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对通风系统进行了改造,作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炼厂有主管领导1人,职工6人,全部经过培训上岗,技术水平满足了生产要求。
(二)机修厂
机修厂1976年筹建,1977年5月开工建设,1981年竣工投产。
1991年,机修厂出色地完成矿内专项工程21项,其中选厂1750磨浓缩机的安装,下戏台卷扬、压风机的安装等,这些安装速度快、质量好,受到领导的好评,全年完成备件、锻件80件,全年实现产值125万元,工程安装质量和备件加工质量合格率均为100%。
1992年,机修厂坚持为矿山生产服务的宗旨,利用现有技术力量,积极开发社会需要的定型产品,深入社会,承揽各项安装工程,面向社会创收创益,真正达到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007年5月,机修厂自筹资金申请体系认证工作,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体系证书,提高了自身资质,提升了在市场的竞争力,在开发多种创收渠道方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