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夹皮沟金矿
1953年,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政府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由于“一五”计划中发展的重点是国防工业急需的钢铁和铜业,黄金未被列入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重点当中,一些地区的黄金矿山由于缺乏资金勘探和建设金矿,金价过低等原因,相继停产,生产进入低潮。夹皮沟金矿作为全国的重点黄金生产矿山,也遇到了相应的困难,但夹皮沟金矿的干部、工人在总路线的鼓舞下,克服困难,努力生产,产金出现了比以前历年都高的好成绩。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鼓舞着夹皮沟金矿广大工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矿党委提出提前一年零二个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广大职工响应号召,纷纷制订计划,提出“为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做贡献”的响亮口号。为完成计划,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及增产节约运动。在活动中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953年1~3季就取得了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表:
季别
|
产金
|
产铜
|
出矿
|
处理矿量
|
一季
|
100%
|
100%
|
100%
|
100%
|
二季
|
118%
|
108%
|
101%
|
101%
|
三季
|
116%
|
110%
|
105%
|
99%
|
第4季度无论是产金、产铜、出矿,还是处理矿量也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1953年初步地巩固推广了直线凿岩,湿式凿岩,集中穴爆破三种先进经验,努力解决现场技术管理问题,改变行政管理被动混乱的局面,充分发动群众,使他们打破保守思想,战胜困难,提出并实施了100多种合理化建议和泸改小革项目,生产不断上升。下戏台坑从第三季度以来一直保持着集体合同定额月月上升。如立山坑的那宝玥、谢德民、修德平、王文珍、修月起、翟玉东、吴千蒙、薄明录、宋文福、王燕、王福佑、刘之述等工友,他们克服了工作中的困难,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始终保持在全矿前列。下戏台矿老凿岩工刘振东首创探矿日进5.1米的好成绩,接着朱先禄也迎头赶上,创造了探矿日进5.8米和一小班快速掘进三个循环的新记录。矿团委成立了青年竞赛委员会,组织青年积极参加对手赛,发挥突击队作用。
1953年,夹皮沟金矿重视探矿工作。1月,在下戏台坑新六号脉发现储量约为45万吨矿石量的矿体,含主要金属为金、铜、铅。碾盘沟探采工程也于1月开工。在碾盘沟开凿190米的小竖井时,当开凿至8米深时,发现风化岩石,四帮下堆,不能继续开凿,经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东北分局同意,变更位置。7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东北分局基建处同意碾盘沟剥土施工,到1958年12月竣工。在对东驼腰子进行探矿后认为岩石成矿条件良好,发现一条平行脉,脉幅平均80公分,试料分析品位含金30瓦,含铜0.2以上。夹皮沟金矿(53)夹基字103号文报请对东驼腰子以水平方向进行探矿,1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东北分局给予批复,同意施工。同时,为了给54年第一季度东驼腰子创造条件,请求超额215米水平探矿任务也得到批准。
1953年6月,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消除安全隐患,开展了保安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1953年7月1日,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进行各项核算的重要依据,改进原始记录工作,达到及时、真实地反映生产活动情况,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达到计划管理的目的,制
定夹皮沟金矿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1953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295.5公斤,产值2003万元,利税-20万元,采掘总量为236 499吨,其中处理矿量131 685吨,掘进10 926米,处理矿量122 949吨,投资为197.3万元。采金约占全国(全国为5440.408公斤)的2.38%,黄金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但由于金价过低等原因,利税为-20万元,这是五十年代唯一的一次没有利税的一年。
1954年1月1日,老年沟金铜矿撤销,与夹皮沟矿合并,夹皮沟金矿改为夹皮沟金铜矿,选矿处理能力由上年400吨/日增加到890吨/日。职工增加到3 470人。
1954年,全国的黄金生产再度减产,但这一年是建国后吉林省产量最高的年份。夹皮沟金矿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建立各级行政领导的专责制,工人岗位责任制和职能科室责任制,建立生产指令性制度和矿、坑口安全技术责任制,坑口派班制等。在生产管理上,学习苏联的矿山管理经验,不断完善正规采矿作业,建立生产高度制度、交接班制度、派班制度等,强化了生产指挥系统。开展技术管理工作、制定技术组织措施,同时,在采矿方面,对采矿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对缓倾斜矿脉开展了长壁后退式采矿方法的试验,使采下的矿石中废石混入量大为减少,采矿贫化率由原来的41%降到18.6%,下戏台矿建成通风系统,实现通风机械化。选矿厂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年处理矿量提高到26.6万吨,金总回收率提高到96.7%。日采矿量最高达868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选矿厂进行了铜铅分离。快速掘进创月进240公尺的新纪录。在经营管理中,推行了定额管理,实行了定额核算,建立了《采矿规程》、《选矿规程》、《安全规程》等,提高了生产效益,也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为以后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1954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856公斤,产铜502 .2吨,产值2633万元,利税250万元,采掘总量393 324为吨,其中采矿量276 225吨,掘进量11 406米,处理矿量226 409吨,投资102.8万元。采金约占全国(全国为4812.362公斤)的38.6%,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黄金产量连年下降的第4年,但夹皮沟金矿的黄金产量仍为全国第一。这一年,矿山大力开展技术管理,从矿床开拓、凿岩爆破、采矿方法、井下提升运输以及各项作业的安全技术等方面进行学习、管理。下戏台坑机工刘振东创出了掘进台效5.6米的新纪录,姜福德青年节约组镶焊合金钎子头13000个,全年节约价值20233元。下戏台坑试用4台局扇代替主扇通风获得成功,是全省黄金矿山建立的第一个机械通风系统,首次实现通风机械化。矿山开始使用电机车进行运搬,并试行操作规程。
在五十年代,中国黄金地质勘探工作比较落后,地质储量日趋减少。1955年,夹皮沟金矿也因地质储量不多,开始了回采工作。主要进行残矿和残柱回采,其方法为长壁式采矿法。1955年12月31日,老牛沟金铜矿因资源不足被迫停产。职工减少到2 412人。
1955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744公斤,产值2943万元,利税335万元,采掘总量为330 490吨,其中采矿量270 110吨 ,掘进量6 418米,处理矿量202 136吨,投资20.3万元。产金约占全国(全国为4721.011公斤)的36.9%,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6年,全国的黄金产量开始回升。遵照党中央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指示,依靠全矿职工群众认真贯彻了安全生产统一方针,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提高了领导干部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认识,端正了态度,对生产计划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 先进生产者运动。
1956年1月21日,夹皮沟工会为保证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发表了“发扬潜力,保证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五项工作。1月29日,又在电影院召开了“庆祝社会主义改造伟大胜利和保证五
年计划四年完成全体职工誓师大会”,夹皮沟金矿工人不断创造出新纪录。下戏台坑凿岩工刘振东与机助密切配合,提高纯凿岩时间,创出5.10米的台效,超过国家指标。1956年2月21日,那宝玥、静宝金代表全矿凿岩工、爆破工向东北铜铅锌各厂矿凿岩工、爆破工提出同工种挑战。接着下戏台坑凿岩工刘振东、机助李登禄、爆破手张树岱和周志四名同志创台效5.80米的新纪录。同时,下戏台坑凿岩工朱先禄,在东区担负探矿任务,执行单机多巷作业法,一台机器打三个掌子面,创出掘进台效5.75米。立山坑凿岩工韩兴财、机助郑光德于友才、爆破手孙国田,推行那宝玥操作方法,做到三快(换钎快、开闭螺丝快、移动位置快)四好(钎子排列好、眼位距离好、顶盘检查好、准备工作好),严格执行爆破规程,在6~1采采下284吨矿量,创出新纪录。立山坑那宝玥,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推广单机多巷循环作业方法,使采掘效率由3.00米提高到4.00米。采取空隙装药爆破方法,即将向日葵杆剪成15~20公分长度,掏空,装药封好,装一个药就使用一个。下戏台坑烘炉青年节约组研究出压钎炉制作钎子杆办法,比用车床加工钎子杆提高效率12倍。1956年7月3日,金矿决定在下戏台坑成立两个快速掘进队,任命刘振东为100快速掘进队队长,朱先禄为101快速掘进队队长。很快,101队机队长朱先禄、助手赵连荣、炮手陈永均、张树岱进行6次循环作业,创造台班进尺7.95米新纪录。
1956年,矿山组织自修小组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1956年的业余中等专业共招生31名,其中采矿5名,尾矿11名,机电15名、6名。送入沈阳干校学习的一般干部、技术员、工区长、科长车间主任共246名,送入地方干校学习的一般干部、工区长、科长、车间主任、矿长和党委书记,13名。送入沈阳干校学技术、业务、文化的共246名,地方干校:党校8名,速成中学3名,师资训练2名。另外还进行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组织各种业余训练班、脱产轮训班等提高工人抚摩技术熟练程度。还组织职工干部进行在职提高。
1956年,夹皮沟金矿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任务。产金1842.99公斤,产值3047万元,利税448万元,采掘总量为326 801吨,其中采矿量236 924吨 ,掘进量9 794米,处理矿量144 011吨,投资19.6万元。采金约占全国(全国为5510.828公斤)的33.4%,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我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跨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夹皮沟金矿的广大职工家属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社会主义的门槛。1953~1956年,四年黄金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二节 那宝玥、刘振东赴京出席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夹皮沟金矿的广大工人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在开展的各种劳动竞赛中表现突出,涌现出那宝玥、刘振东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成为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黄金第一矿及三千名矿工的突出代表。
那宝玥先后多次被省、市政府,东北有色分局,东北铜铅锌矿务局(即过去的东北有色分局),全国重工业部和国务院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获得物资奖励无数次。还出席了第一次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刘振东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并出席了1956年3月,由东北铜铅锌矿务局,吉林省重工业工会、辽宁省重工业工会在沈阳联合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6年4月30日,那宝玥、刘振东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那宝玥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5月2日,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那宝玥、刘振东给矿领导和全矿职工来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敬爱的党委书记、矿首长和全矿职工:
我们于二十四日到了北京,住在有色局招待所,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是集体参观。
三十日下午四点,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开幕。当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的时候,大会全场起立,掌声如雷,我们荣幸地又一次看见了我们敬爱的领袖。会议上,李富春副总理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参加会议的先进生产者代表有六千多人,还有五十多个国家的来宾五百多人。我在这次大会光荣的被选为大会主席团。在会前三点二十分,我们在主席团的休息室里,毛主席和各委员长接见我们。当我和毛主席握手的时候,使我全身都充满着力量,不知不觉流下了兴奋的热泪,这是我永生不能忘掉的时刻。
“五·一”这一天,天安门前简直变成花朵的海洋,我们也参加了游行。下午又在北京饭店参加了外国来宾的酒会。
党对我们这样的关怀,我觉得对党的贡献太少了。会后定要和全矿职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前进!
此致
敬礼
那宝玥、刘振东
一九五六年五月二日
在全国第一届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那宝玥还做了题为《战胜保守思想 学习先进经验》的经验介绍。1956年5月11日工人日报全文刊登了他的经验和照片。
《战胜保守思想 学习先进经验》全文如下:
我是东北一个矿山的凿岩小组组长。4年来,我们小组一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和增产节约计划,而且作业效率是逐步上升的。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听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指示,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因而生产效率也就更加提高。在探矿效率上,以台班计算,1955年全年平均效率已提高了一倍左右,最高已达到3.55公尺;在采矿效率上,台班效率也已在60吨的基础上,出现了276吨的新纪录,并且做到了安全生产。
我们小组所以能够逐步提高生产效率与经常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主要是由于我们能够认真地接受了党的教育,不断地学习与推广了苏联先进经验和各兄弟矿山的先进经验。这里,我想用一些具体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矿山过去是一向采取干式凿岩的。在凿岩的时候,机器打进岩石中,就飞起了很多岩粉,弄得我们满身满脸都是。日子久了,这些岩粉就会慢慢随着人的呼吸到了肺里,这样就容易得矽肺病。所以过去很多人都不愿意当凿岩工人,即使当了,也不打算长期当下去,就是怕得这种矽肺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老年工人差不多都患有这种职业病。1951年,党支部和行政领导要我们迅速学习与推广苏联的先进经验——湿式凿岩。这就是在机器中安一根水针,把水喷到
岩石上,这样在凿岩时岩粉就飞不起来了。当时,我听到了这个消息,真是万分高兴。虽然那时我还是一个刚从岩工助手提升起来的三级凿岩工人,技术还不很熟练,但是我看到了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工人的关怀,因此就决心要学会它。
不过,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当时。值班长马树春叫我试一下。于是我就到修理部去配工具。这时,就有些人讽刺我说:“还不会开机器呢,就要学打水眼啦!”结果配来的机器既不好使,又经常漏水,再加上自己技术不熟练,因此开头几次没有试成功,任务也完成得不好。有的工人本来就不想改变老习惯,这时就说:“咱们还是按老样子干吧!”就连我的岩工助手刘洪升也抱怨起来,说打水眼太脏了,没啥好处。坑长和区长看到我任务完成不好,也责备我,说我影响国家计划。那时,我心里又焦急,又难过,我想,党交给的任务,完不成怎行呢。加上当时又眼看到我们的小组长吴连仲因为得了矽肺病不能到坑下工作了,这就更加促使了我要学会湿式凿岩的决心。这时,党支部书记把我叫去了,鼓励我继续试验,不要泄气。这就使我更加增多了勇气。于是,我就白天黑夜地试验,先后经过了两个多月,到底熟练地把湿式凿岩的技术掌握住了,而且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后来矿里开办了训练班,除由技术员讲课外,我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学习这一先进经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到1952年,全矿都已推广了湿式凿岩,不仅职业病减少了,而且工人出勤率也由过去的60%提高到98%。
1952年,我被提升为凿岩小组组长。不久又把我派到鞍钢弓长岭矿学习硬质合金钎子操作法的先进经验。回来以后,我就和小组里别的同志一块把这个先进经验干起来了。但是说也奇怪,我们王坑长对我却不很支持。他表面上也同意我干,但什么工具也不帮助解决,于是我只得自己去找研磨工商量,结果在研磨工的共同努力下,总算把一些工具设备配备起来了。但是当我们要开始试验的时候,又遭到区长沈朝臣的反对。原来沈区长和王坑长都是怕我试验不成功,影响到全坑全区任务的完成。可是我还是坚持要试验。区长说:“硬质合金钎子头比碳素钢好,能打硬岩石,那就拣块最硬的石头让你去打吧!”我们就按指定的地点打了,但因为技术不熟练,起初不仅任务没有完成,并且还损坏了很多钎子头。这时区里就不给我们干了,并且告诉我们说:“还没有学好这一套,还是照旧使用碳素钢打眼吧!”这时我心里愈想愈难过。我想,这是党叫我去学习的,我不把它学会,怎能对得起党呢?于是我憋着一肚子的气去找党支部书记,把试验经过和自己的决心一口气向党作了汇报。他听了我的话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更加鼓励我,要我再坚持下去。同时,他又直接告诉区长,要他再让我试验。区长又把一块最硬的矿石指给我,要我在这里试验。我一看,心里也着实惊慌,这块岩石若按平时用碳素钢打的话,一个台班最多只能打0.2公尺,这怎能叫我完成任务呢?但是我管不了这许多,只要让我有试验的机会,我就试验。于是就和助手王国恒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细心地钻进,结果一个台班竟完成了1.9公尺,提高探矿效率将近十倍。这个纪录一出现,坑长和区长都很高兴。但是区长不放心,又要我们在采矿方面试试看,并把最硬的一号脉矿石指给我们采。而这块岩石若按碳素钢钎子打,一个台班只能采10吨矿石左右。我们用硬质合金钎子头操作,结果采下了120吨,提高了效率12倍。这时,坑里,区里甚至矿里,大家都认识到硬质合金钎子头的确比碳素钢好,于是全矿工人都普遍地要学习硬质合金钎子操作法。目前,这个先进经验已经在全矿推广了。
几年来,由于党的不断教育与支持,我们小组先后推广了湿式凿岩、直线爆破、硬质合金钎子、打大眼、打深眼、多机多巷、循环作业和复式凿岩等八项先进经验,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成功。因此,也就一连四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5月19日下午4时多,那宝玥、刘振东从北京开会回来,整个矿区沸腾起来。矿工、家属、学生组成了秧歌队、军鼓队、腰鼓队、彩旗队,锣鼓齐鸣欢迎他们从北京归来。人们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见到那宝玥、刘振东,就如同见到了毛主席,人们抢着和他们握手。当无比兴奋的矿工,把那宝玥、刘振东的身躯高高举起来的时候,那宝玥振臂高呼:“我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了!”霎时,“毛主席万岁”的声音响彻了矿区的整个山谷……
第十三节 整风反右斗争事略
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全面的整风运动。不久运动转入了反右派斗争。
夹皮沟金矿与全国人民一起,响应中央号召,开展了整风反右斗争。为了教育广大职工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工会组织遵循党的指示,在全矿职工中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职工思想动态,按着党的决议和指示,在广大职工中进行了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和反右派、反浪费、反保守斗争,大多数职工成为整风运动和反右派的骨干和积极分子。
1957年5月27日,矿党委召开了整风运动座谈会,号召全矿职工积极帮助党组织进行整风。基层党组织也都分别召开了整风座谈会,广大职工热情地批评了党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全矿迅速掀起了整风运动的热潮。
1957年7月3日,矿工会召开了全矿职工家属反右派分子大会,参加会议的有756人。整风运动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群众、学习经验阶段,到1957年9月20~10月31日,发展到全面高潮阶段。
在全面高潮阶段,全矿工人展开了社会主义大辩论的第一阶段 —— 大鸣大放阶段,先后掀起了二次鸣放高潮。主要是采取:座谈会、大字报、个别交谈等形式,各单位设立鸣放接待室、代书室、鸣放意见箱等。在鸣放一开始,工人的积极性就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从1957年9月13日到12月10日,全矿职工共提出了10000条意见,平均每个职工提出4条意见,张贴出4026张大字报。在两次鸣放高潮中90%以上的职工作到了畅所欲言。鸣放一结束,便开始进入了大辩论阶段,开展关于新社会好,还是旧社会好的大辩论,通过政治性的专题辩论使群众进一步分清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在整风过程中,矿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和“边整边改”的精神,决定每周六为干部参加劳动时间。各科室人员经过“整改”,纷纷走出办公室,积极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在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帮助工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当党中央发出“精简机构、紧缩编制、下放干部”的指示以后,广大干部纷纷报名,有60%的干部同时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下放生产。要求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1957年11月,根据干部、工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掀起整改高潮。在整改过程中,着手解决有关生产管理、生活福利、干部作风、党的领导、国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意见的89.5%。从11月27日起,矿山开始了紧缩机构和人员下放的讨论。针对整风运动当中,群众提出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领导干部不深入群众、官僚主义,因而造成许多问题解决不迅速,相互扯皮,影响工作效率等批评意见,决定把原三个车间,19个科室紧缩成4大车间10个科室,并
下放了三批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第一批下放干部51名,第二批下放41名,第三批下放120名。下放干部包括政工科级干部、行政科级干部、一般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中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大部分下放干部走向生产岗位,鼓舞了职工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热情。
中共中央提出的整风运动及反右派斗争,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极为不幸的后果。夹皮沟金矿在运动中,也把一些持有不同意见、说真话的人划分为右派分子。整个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近二十名,其中大部分人是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其中包括王秀峰、黎逢伍等。其中王秀峰因为几句话,被打成右派。王秀峰曾参加过抗美援朝,1952年转业来到夹皮沟金矿,先后当过会计、房管员,工作认真,一丝不苟。1970年4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
从1959年到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其余右派分子的帽子。1979年9月,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把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的错误结论改正过来,到1981年底基本完成这项工作。夹皮沟金矿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王秀峰等同志在1978年10月至1980年间得到了平反。
第十四节 资源缺乏与缩小生产规模
1957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当全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将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准备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夹皮沟金矿却面临着矿石品位低、脉幅窄、作业地点分散、安全威胁较大,几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矿脉,资源极端缺乏,地质勘探和掘进工作远远落后生产的局面。
为解决问题,确立了“地质当先,采探并举”的生产方针,决定重点抓两项工作,一是集中主力,抓紧探矿,加速探矿和采准工程掘进速度,二是降低贫化率,提高原矿品位。
为解决资源问题,早在1956年4月,夹皮沟金矿就自己成立了地质勘探队,着手地质资源的开发工作。1957年矿山加强勘探和掘进工作,发展新区探矿,增加地表勘探工作量。在重点探矿中,采用电动装岩机提高月进度,平均达到300米。1957年在矿区、二道沟、大向沟、三道通等处投入钻探和槽探,坑探完成8072米的作业量。虽然探矿比前一年有所进步,但因技术、资金等问题,1957年6月3日撤消了自己的地质勘探队,勘探任务转交给地质部114队。1957年,虽有一定的新增矿量,但还是以回采为主。1958~1959年,没有找到新增黄金工业储量,因此,在这二年的时间里,只能靠残余矿量进行生产。
在生产中,矿山又遇上了连续发生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在57年正式生产的前一天,下戏台小竖井因电焊失火,严重威胁下戏台矿生产。组成建井突击大队,经过流水施工日夜抢修,仅40天恢复正常运转。4月份全矿发生流感传播,每天约有150名工人(最多时达200多名)因患流感不能坚持工作,出勤率仅达到60%。党委为完成任务,动员100多名干部组成支援大队,支援生产大大鼓舞了工人的生产情绪,保证了二季度生产任务的完成。8月20日,全矿正遭受空前汛灾,直接损失3万多元,夹桦公路约40余处遭到冲毁严重影响了产品外运和物质回运。全矿职工及农民都参加了防汛队。党委抽调了104名干部和体力较强意识较好的学徒工组织了抢修
公路恢复交通突击大队,建立了临时支部,选派较强有力的干部领导起骨干带头作用。由于干部群众不分昼夜的抢修,在雨天也不停开山筑路,填坑筑桥,忘我劳动,原预计一个月的任务,仅用了九天时间就修复了。保证了产品及时外运和矿区供应,保证了生产顺利进行,减少了灾害对生产的影响。
为解决资源问题,1958年第一季度恢复了东驼腰子旧坑生产。1958年2月,着手恢复三道通(位置在今白山镇)铜矿,7月25日正式开矿建设。为开通三道通矿,招学员300余名,从夹皮沟金矿选矿厂两台球磨机中运去一台,50%的机械运往三道通。技术员王永庆带人到延边购进3米破碎机、空压机,拉回夹皮沟后经过改造拉到苇沙河口,由松花江水道运往三道通,用67天时间建成一个日处理矿量250吨的浮选厂。当时的口号是“建设三道通,夺铜八百吨。”10月12日,三道通正式投产出铜。
因资源问题,矿山两个主要坑口立山坑、下戏台坑分别在1958年的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末闭坑。
夹皮沟金矿在资源缺乏,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不忘支援兄弟矿山建设。1958年4月,抽调150名职工支援伊通、东丰铁矿。1958年9月,为支援公主岭放牛沟铁矿“大炼钢铁”,赵春起、王永庆等带队40多人,安装军用AB300型柴油机及空压机等供凿岩用机械,施工三个月。1959年,抽调60余名职工支援永吉、云峰水电工程。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自制一台日处理250吨的球磨机和18区浮选机,建成一条完整的磨浮系统。
1959年初面临着资源更加贫乏的局面。这一年,夹皮沟金矿黄金产量急剧下降,仅生产654.190千克,降到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比最高年份1954年减少1201.810千克。
夹皮沟金矿地质储量日趋减少。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领导坚持“多采、多出、多处理”,尽早闭矿的意见;一部分领导坚持“加强地质工作,缩小生产规模”继续生产的意见。但因处于反右倾的年代,因此后一种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采取了“采富留贫,采大留小,采易留难”的做法,虽然1957年加大探矿力度,采取多种办法降低贫化率,以后又做了一些努力,但仍然没有摆脱生产规模日趋缩小的趋势。
由于生产规模缩小,职工成批往外转,58年转出300多人,59年转出800多人,职工群众生产极不安心,大部分人“卖家具、准备出沟”,腰揣“过河钱”,把工作岗位看成“候车室”。大部分职工中产生悲观失望,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如地质人员工作不安心,闹着出沟,一些老工人准备调外矿,临时工怕“解雇”,一时人心浮动,情绪低落,纪律涣散,效率明显下降。最后直接导致了1960年的停产。
第十五节 五十年代夹皮沟黄金产量居全国首位
夹皮沟金矿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机械化有色金属矿山,在五十年代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风反右和大跃进的激流中努力发展生产,多产黄金,支援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950~1958年,夹皮沟金矿产金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如下: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完整的生产年度,也是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的头一年。夹皮沟金矿广大职工克服困难,全年生产黄金703.33公斤,为全国5个产金万两以上矿山之一,
是全国主要黄金生产矿山。产金量约占全国产金量的10.8%(全国共产金6507.616公斤),为稳定经济,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
1951年,是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第二年,国家经济比较困难,黄金生产缓慢增长。这一年,夹皮沟金矿选矿回收率提高到92.3%,产金为704.61公斤,夹皮沟为全国4个产金万两以上矿山之一,约占全国产金量的10.3%(全国共产金6820.519公斤),为国家主要黄金生产矿山。
1952年,是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我国黄金产量小幅下降。夹皮沟金矿产金过吨,为1058.5公斤(全国共产金6452.162公斤),约占全国的16.4%,黄金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1953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第一年。由于重点建设国防工业急需的钢铁和铜业,我国黄金生产走入低谷。这一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295.5公斤(全国共产金5440.408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2.38%,黄金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4年,是建国后吉林省黄金产量最高的年份,夹皮沟金矿产金1856公斤(全国共产金4812.362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38.6%,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黄金产量连年下降的第4年,降至谷底。也是矿山大力开展技术管理工作的一年。这一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744公斤(全国共产金4721.011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36.9%,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6年,全国黄金生产开始回升,夹皮沟金矿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任务,产金1842.99公斤(全国共产金5510.828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33.4%,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7年,是中国黄金工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工业政策法规出台。这一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635.24公斤(全国共产金5540.603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3%,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8年,全国黄金生产掀起第一次热潮。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失误,但是,这一年,夹皮沟金矿产金1167.45公斤(全国共产金6844.580公斤),采金约占全国的17.06%,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
1950~1959年十年间夹皮沟金矿经济、工程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
【注:表见下页】
五十年代,夹皮沟一直是全国的重点黄金生产矿山,1952~1958年七年间,夹皮沟金矿产金量为全国第一。这七年总产金10.6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23.8%,占吉林全省的73.7%,被称为夹皮沟金矿采金史上(解放后)的第一个产金高潮期。
【注:此表接上页倒数第四行】
项目
年份
|
产量
(公斤)
|
产值
(万元)
|
利税
(万元)
|
采掘总量(吨)
|
其中
|
处理矿量(吨)
|
投资
(万元)
|
采矿量
(吨)
|
掘进量
(米)
|
1950
|
703.33
|
1103
|
|
140813
|
55486
|
8799
|
80717
|
16.6
|
1951
|
704.61
|
1101
|
|
104461
|
72969
|
9547
|
81504
|
12.7
|
1952
|
1058.5
|
1674
|
|
212866
|
99337
|
12004
|
108458
|
35.3
|
1953
|
1295.5
|
2003
|
—20
|
236499
|
131685
|
10926
|
122949
|
197.3
|
1954
|
1856
|
2633
|
250
|
393324
|
276225
|
11406
|
226409
|
102.8
|
1955
|
1744
|
2943
|
335
|
330490
|
270110
|
6418
|
202136
|
20.3
|
1956
|
1842.99
|
3047
|
448
|
326801
|
236924
|
9794
|
144011
|
19.6
|
1957
|
1635.24
|
2776
|
216
|
379031
|
268546
|
10953
|
142562
|
57.7
|
1958
|
1167.45
|
1970
|
32
|
294825
|
177867
|
11253
|
93832
|
50.6
|
1959
|
654.19
|
1263
|
114
|
210953
|
121333
|
8708
|
78552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