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更多>>

企业视频

更多>>

重要通知

精准扶贫得人心  感恩帮扶送锦[03-04]
关于招聘岭东泵站水泵工的通知[07-20]
吉尔吉斯凯奇-恰拉特公司用工信[07-11]
西藏华泰龙公司用工信息[06-30]
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06-19]
招聘启事[06-19]
关于对自愿从事井下一线工作员[06-19]
廉政公益广告[11-27]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
邮编:132411
电话:0432-66742108
传真:0432-66742144
邮箱:jpgbgs@163.com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经研网
中国黄金协会
第二篇 社会事业与后勤保障

【下部 第二篇】第二章 后勤生活福利(1-4)

2011/5/26 13:23:04 【字体:

第二章 后勤生活福利

 

第一节  粮食与蔬菜供应

 

清时初叶,夹皮沟地属旗佐分防采贡封禁地,季节性来人采贡,采贡人大都自带自食。

道光年间,开放垦植。地厂人稀,以少许钱即可买不少土地,居民对田土不甚重视。自耕家约占十之二、三,租佃户约占十二、七、八。本地产烟质佳味美,清末盛产烟麻,每年外售数额很多,把种植五谷杂粮视为副业,仅供自食之需,并无外销之余。

1912年(民国元年)之后,油料作物的需要量猛增,农业种植由“烟麻遍野”变成“苏豆满地”。每年收获的粮食也仅供自食之需,没有转卖余地。所产大豆、苏子等油料作物等到冬季封江之时,运往吉林等地,换回棉布、食盐等一年的生活必需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伪满大同元年)日伪统治时期,夹皮沟隶属红石(七区)管辖,执行所谓“经济统治”和“出荷报国”政策。农民生产必需品棉布、食盐、火油、火柴、胶鞋等实行“配给制”,农民只能交“出荷粮”去换取所“配给”的生活必需品。

1941年民国三十年(伪满康德八年),伪县公署成立“兴农合作社”和“粮食采购组合”,以低价收购“出荷粮”,以高价兑售农民生活必需品。农民把“兴农合作社”,称作“坑农活作孽”。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伪满康德十二年)815东北光复后,敌伪官吏相互勾结,从上到下组织所谓“地方维持会”。当时农民生产的粮豆,由夹皮沟“维持会”派人催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交公粮外,余粮农民自由销售,到1955年,农民纷纷把余粮卖给国家。

粮食的生产和供应在建国以后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粮食部门有计划的供应,国家粮食局在矿区设有粮站,职工及家属每月定量领取口粮,这是粮食的主要来源,粮食供应以户为主,吃供应粮的职工每户持有粮食部门发放的粮食供应证,俗称“红粮本”粮证是每户按月领取粮食的依据凭证。

1953年后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劳动强度工种确定供应标准、职工每月31斤,家属27.5斤,中学生35斤,小学生16斤,豆油2两。重体力劳动、井下支柱、打眼、运搬、爆破四大工种55斤、高空、勘探、井下其它工种54斤、豆油4两,在坑口另外享受甲保健待遇。甲等保健菜里一般有肉,无肉时多给菜。四大工种以外的享受乙等待遇。供应粮里包括少部分大米,白面等细粮。大部分为玉米等杂粮。每逢年节,米、面、油稍有增加。职业病、糖尿病等特殊人群凭医院证明多供应细粮。一般人家一年当中除了节日很少吃到大米白面。矿区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到了初三就吃家常饭的说法。

19551962年间国家粮食缺乏,供应粮紧张,号召每人每月节约半斤粮。1960年在这一基础上又减少了半斤,即每月均少供应一斤粮食。1962年以后恢复供应。靠吃供应粮的家庭大多月不溥出,不能解决温饭。

二是职工家属在野外较平坦的山地开辟小片荒地种粮、种菜。1980年以前职工家庭几乎家家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小片地,每年春耕时节,家中无论男女老幼带上水和干粮全家到野外耕种,耕种的人漫山遍野随处可见,“亦工亦农”的景象成为矿山生活中的一种景观。秋后所产的粮食用来补充供应粮食不足的部分,也有部分工人拿工资到周围农村购买余粮或大米等细杂粮用来改善生活,余粮价格一般高于供应粮,粮食价格放开以后,这种景观渐渐消失,荒地被用来植树造林或荒芜。为了解决粮食和副食问题,矿山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为了改善职工生活解决粮食和副食的不足,在东兴林场(原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地)兴办了夹皮沟金矿农副业基地,同年生产粮食16万斤,蔬菜40万斤,生猪75头,羊64只,牛12头,另外还有豆腐房两处,油房和粉房,所产这些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矿区解决了一部分生活问题

除了粮食以外,职人吃的蔬菜部分靠自给,另外一部分完全依靠福利来解决,职工住房分散的地区门前屋后大多有或大或小的菜园,种植的蔬菜多能供四季食用。1976年以后随着生活的改善种粮种菜的职工逐渐减少,职工生活依靠矿山福利来解决,矿山开始担负起繁重的生活后勤任务。197910月运输科出动二十二台车辆,从早三点出发,午后四点回矿,日夜奔驰在磐石、夹皮沟的公路上为职工抢运冬贮大白菜,十六天当中运回八十车,近八十万斤。70年代后期,矿山的福利项目由单一的冬贮菜发展到烧柴等其它项目。随着住户的增加,烧柴的需要量逐年增长,柴源紧缺。据1962年统计,当时矿区已有2000多职工,近一万人口。夹皮沟已连续开采了100多年。几百年来矿区多以木柴取暖做饭,众人拾柴,方圆几十里已无处拾柴。1979年从安图四盆子煤矿购煤三吨,补充烧柴,对住户实行统一改灶。以引导职工用煤取代木柴做燃料。

1980年为搞好冬季职工冬贮菜和烧柴供应,福利科派出采购员赴延吉、龙井、黑龙江、嫩江、辽宁盖县和辽宁百泉煤矿、采购了大量的苹果、梨、土豆和无烟煤。服务公司所属的五、七农副业在1980年种地二百八十亩,产粮二万二千二百斤,产菜一亿零三千斤。弥补了矿山生活物质的不足。矿区在四道岔、上商品、矿公司大楼对过分别建起了三个卖菜点,源源不断地从外地组织货源,四季以平价供应职工。夏季卖菜点实行两班倒,让职工全天都能买到蔬菜,此外职工。食堂还设立了冷食部,服务公司开办小知青饭店和小卖部。矿山生活福利向多元化发展。

1982年春节前夕,服务公司全力以赴抓了春节前的副食品的供应工作,经理张启发带领采购员跑遍了长春、吉林、辽源、丰满等地,从这些地方购进了烟酒、糖果,花生米、冻梨、冻柿子、鲜鱼、鲜菜和各种节日糕点、丰富了职工的节日餐桌。

夹皮沟地处高寒山区冬季漫长,春天来临较晚,温度较低,蔬菜生长缓慢,夏菜不能自给,每年都要从外地组织大量蔬菜保证职工的四季菜篮子。1986年购进夏菜32万斤,秋菜230万斤。补助秋菜差价4万元,购进苹果梨14万斤,苹果5.9万斤。1987年运夏菜30万斤,秋菜230万斤。

1991年根据全矿职工家属实际生活的需要,提出了实事求是办福利的工作方针,除大型福利外,全年共购进职工生活用煤3699吨,液化气172吨。全年共拉烧柴225车,为21户特殊困难户解决了急需烧柴问题。采购各种副食、蔬菜35万公斤,基本满足了职工生活的需要。1992年煤、柴、菜、液化气的价格放开,在保证职工生活需要的同时,还搞了一些深受职工欢迎的服务项目,如主食加工、豆腐房、早点部、中餐部、美容部。每周举行一次夜市……深受职工欢迎。1993年夹皮沟地区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依靠国营商店供应生活和副食用品发展为个体和国有共存的局面,私营商店遍地开花,各类商品种类繁多,在个体经营的摊点可以不分季节任意挑选夏季市场可见的蔬菜。品种全,数量充足,职工不再为冬季的蔬菜存贮和吃菜问题而担忧。2000年以后,夹皮沟职工公办福利已近消失,职工生活完全依赖市场调解,在吉林、桦甸市场上能见到的副食商品在夹皮沟市场都能买到,城镇差别已经很小。

据《老金厂乡志》载,清民国时期,本地粮食加工主要靠石制碾磨。用碾碾米,用磨磨粉。碾、磨多用驴、骡,少用马牛牵引,或用人推,一天最多只能加工200斤左右。榨油方法是使立式木榨,用石锤打木楔子向下压油料垛,使之出油。大豆每百斤出油七、八斤,苏子每百斤出油20斤左右。这种方法沿用至解放后。

1956年合作化以后,多数通电队改用电力加工,少数队使用水轮机带动碾、磨;使加工效率比起牲畜、人工牵引提高五六倍。

1970年之后,粮食加工,改用电动立式或卧式钢磨、钢碾、效率提高数倍。榨油改用铁制机械绞杠榨油,出油率为笨榨时的1.5倍。

七、八十年代矿区职工除了领取成品粮,个人加工粮食需到家属革命化自办的碾米厂,原址在八家子水泵房,另一座在镇医院下,老工商行对过。水磨加工另有零星个人经营。石碾、石磨多已被淘汰。

 

第二节  家庭种植的作物

 

清朝年间,本地农户以开垦生荒为主。开垦生荒用斧子砍倒乔灌木,用镐扦掉蒿草土皮,火烧后劈成垄再刨埯或钩播种,用树枝捞土或用脚覆盖。本地大田作用一般一年一熟,其中土豆和白菜或萝卜、菠菜和白菜、春麦和秋菜或荞麦,可一年两作。大田作物一般采取垄作,菜地或秧苗床,有用畦作的。

民国时期,生荒熟荒兼而有之。熟荒则用弯钩木犁破茬,掏墒起垄耕作。不太习惯使用农家肥。

1932年至1945年(伪满洲国时期)农民开始调茬口轮作。轮作的顺序一般是谷子——大豆——苞米或是大豆——苞米——高梁——谷子。

夹皮沟金矿是以黄金生产为主的矿山,建国以后,粮食及其副食完全靠国家供给。1982年之前粮食供应十分有限,矿区粮食紧缺,单纯的粮食供应使职工农庭大多过着温饱线以下的生活。当时职工的基本工资较低,家庭子女较多,一般家庭都有4~6个孩子多的达到10几个,更有几代同堂生活在一起。单职工家庭在98%以上,除去供养老人,买供应粮和家庭日用必须生活用品的,所剩无几。多数家庭无力购买农民手中的余粮,为解决粮食和副食问题,矿区职工学习当地农民耕作经验,利用地区优势大量开荒种地,所产粮食为许多家庭解决了“粮荒”。有的家庭还利用所产余粮,蔬菜养猪、羊、鸡、鸭生产肉蛋。过上了衣食有余的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家庭这种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举措,为矿山的进步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从周围农村大量引进粮食、蔬菜等种苗,在矿区广泛种植,这些粮食和蔬菜品种和昔日的职工生活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今天职工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先辈的足迹已逐渐被时间埋没,在这里把它辑录下来作为职工生活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证。

1962年夹皮沟金矿决定建立副食品基地,以农场生产为主,种植蔬菜、豆薯、发展饲养业,并相应地种植饲料作物。蔬菜以发展适于冬储的白菜、萝卜为主。春夏菜为副,兼种大豆、薯类饲养奶牛、猪、鸡、兔、羊等,实行公私并举,以集体为主,种小片荒,开园田,要求种植的面种,发展的副业都不要过快,过多。

一、粮食作物

玉米:清朝时期本地就有种植,是本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为居民主食。昔日的品种有小粒红,金顶子、白头霜等。建国后,随着品种改良和引进,普遍改用杂交种。另有粘玉米,矿区有部分职工家庭种植,产量不高,人人喜食。

谷子:七十年代以前,把小米当作细粮食用。因产量低播种面积较小。谷草为上等牲畜饲料。品种分饭谷、粘谷两种。

高梁:本地居民70年代以前有食用高梁米的习俗,也用作牛马猪的精饲料,高梁秸用于捆豆子或打帘子。编炕度。种植数量较少。

糜子:糜子去壳后称大黄米,为居民所喜食,用大黄米酿制的黄酒,味美香醇。90年代以前矿区职工家庭多有种植。

水稻:在韩统领时期,始有人习种,这里生长期短,多不成熟,周围农村有零星种植。

麦类:小麦、荞麦,合作化前后个人集体都种过,今多已不种。

小豆:产量较低,用作黄米团、豆沙包的馅。集体个人都种过。

地瓜:50年代引进,集体和个人多有栽植。七十年低又引进皮红肉黄的新品种,较以前的皮浅红肉白的品种要甜面适口。至今每年秋节周围农村上市的地瓜常被抢购。

二、油料作物

大豆:清朝,民国年间就有种植,为本地大宗油料作物,往往占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历来居农副产品出口量之首。

苏子:种植历史悠久,产量不高不稳。种植量一直不大嫩时可腌渍食用。

葵花籽:多在宅边园旁种植,除自食外,外销很少。

芝麻:少数农户、曾零星种植过。

三、经济作物线麻:苎麻:早就有种植。除了主要用迂赶牲口绳套,捆绳外,还可以外销一部分。近年来家多买聚氯已烯绳或棕绳为绳套,苎线麻已多不种。

四、蔬菜

白菜:种植已久,为居民主要副食品。春白菜为春天食用,秋白菜窖贮或腌渍供冬季食用。品种有:大青帮、核桃纹、大部分靠从外地购进。80年代以前每户职工家庭冬贮秋白菜千斤左右。

土豆:也是本地居民的常用菜。既可作副食又可充作主食。有早熟种:红眼圈、苹果红、晚熟种、串地龙、黑龙江白等。矿区分种植较多。

萝卜:既可炒食作汤,又可渍成咸菜,前此年多在山上开地新地种植,但多数在自家房前屋后小园种植。品种有灯笼红、大磨盘、青皮脆、紫萝卜、槟榔萝卜等。在80年代以前它和白菜、土豆一起被称为越冬蔬菜老三样。

茄子:分线茄子:圆圆茄子两种,茄子有炒、熘、烧、扒、熬多种吃法,颇受居民喜爱。多有栽植、往往自食有余,外销一部分或晒成茄干,于冬天食用。

豆角:味美适口,矿区有地的职工家庭,几乎家家都种,就其长的高矮可分堆豆角,架豆角。堆豆角长的矮,不用上架,品种有“五先”、“堆豆”,架豆角长的高,必须架起来。豆角种类名目繁多,有“家雀蛋”、“喜雀翻白眼”、“大姑娘挽袖”、“马掌”、还有“梅豆”、“豇豆”、“豇豆宽”、“大红袍”等。部分人家可自食有余,也有少数拿到市场销售。

黄瓜:可以生拌,可熟炒,也可晒干,也为居民喜食的菜蔬,多有种植。

甘蓝:也叫大头菜。可鲜吃,可腌渍,职工在房前屋后的地头边缘多有栽植,它同大白菜相比不易腐烂,好贮存。

菠菜:能熬汤,也可拌着吃,一年可种几次,可秋季播种,雪化后不久即可食用。

除了以上蔬菜,本地和矿区还种胡萝卜、芹菜、香菜、茴香、茼蒿和葱、韭、芥、蒜。其中葱、蒜、韭菜比较普遍,而茴、茼、芥菜种的并不多,但需求量大,不足部分多大农市购买。

第三节  矿区职工家属住宅

 

一、韩边外时期

一般用木头做墙,高四尺多,上部用马架子支撑,两边用木板。长一丈四、五尺,宽八、九尺的住所,住十多人;宽一丈二、三尺,长二丈四、五尺的住所,住20多人;长三丈、宽二丈的住所,住30多人。还有的地窑。如:深五尺,长二丈多、宽一丈多的住所住十多人。长二丈多、宽一丈四、五尺的住所,住20多人。(《老金厂乡志》载)散居户多选择背风或朝阳处,用圆木垛成方形围墙上部用马架支撑屋顶,屋顶加盖茅草,木垛墙的里外用泥土渗碎草糊墙。屋内下挖二、三尺,有火炕,空心木做烟筒,又称地窨子。这种屋冬暖夏凉,但湿度较大。

二、东北沦陷时期

夹皮沟金矿劳工,华北劳动者则占其大宗。以前从山东河北两省及其它地区流出的劳动者,经由海路、陆路只身一人前来,从事所谓非熟练工——小工、力工、搬运工、矿工等体力劳动。其中平均40%是冬季归乡,这些劳动者总称为“苦力”,但后来因这种称呼具有侮辱之意,特别是标榜民族协和的满洲国,形式上当然不使用这一词,一般称为“工人”“劳工”等。

劳工居住的房屋一般都是平地下挖一两尺,铺一层厚枯草,屋顶也用同样的草席做成半锥体型或金字塔型,7~8平方米大小的屋勉强能御风雨。日本人营建劳动工人现代宿舍,最初据说是在大连港,是红砖建筑,有火炕,每人一张草席面积,一栋能容纳3060人,这个宿舍被称为碧山庄。(见《满洲国史》)。

日本人掠夺夹皮沟金矿资源时期建有日本”劳工合宿“苦力屋称劳工房子。房子为石头基础,基石出地面的一、二尺,砌红砖,窗户以上是木板条墙,中间夹土,或锯沫子。外糊泥土。屋顶为“人”字形,上面覆盖小块水泥瓦片,房子长数尺,宽5,在整栋房子的中间部分前后各有一扇门,进房为小间,四角有锅台。从小间可进入左右房间,房间里有对面通条大炕,中间留有一条供人出入的极窄通道。离炕二、三尺的墙壁上,订有三角形支架,架上铺木板,放衣柜等劳工个人物品,一室可容40~70人。

日本人建工人家属房(苦力住家房或称劳工住家房,工人住家房)外墙建筑与劳工合宿相同,房子长20多米,宽5,总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住10家。家与家之间有板条墙作间隔,每户各有门,进门是外屋地约4.89平方米,主要是锅台。里屋主要是一铺炕,墙与炕间有一小屋地,炕沿到墙约50厘米宽,坐膝可触墙。炕长3,宽1.70。每户使用面积约9.9平方米。劳工合宿原址在现在的公司大楼,家属住房在夹皮沟上商店后院。这种拥挤的建筑适应了当时建立集团各部落和劳工的管理与“连坐”的需要。

三、解放以后

1945年矿山解放,这些房子仍归矿工和矿工家属居住,一直保持了许多年,建国以后,工人逐渐增多,部分矿工、城镇居民自建了许多小草房,多数是三间、二间为一栋,房屋根据地势的走向而定,没有确定的方向。屋内分内外间,外间安锅灶,内间有土炕,也有的是对面炕,院落以木篱笆围绕,也有没有篱笆杖的。

这一时期,单身矿工增多,住房紧张。夹皮沟大庙(现址职工俱乐部)改造成了职工合宿,成为职工住宅的一部分。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老牛沟、红旗坑的开拓,在四道岔、五道岔、老西沟盖有房子10多栋,老牛沟出现了红砖瓦,镶玻璃的新式职工住宅。1949~1960年在矿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家属住宅改造建设工程,与此相关的项目共有4个,累计投资56.9万元,竣工面积共计10575平方米,其中简易房居多,造价较低。

公房多是土瓦房和砖瓦房,也有用铁瓦的,每栋住六七家。有老人的分给大、小屋的房子。土房铁瓦的建筑在小北沟的北山仍保留着三、四栋,职工居住至今。

1961~1989年家属住宅工程项目共计22个,累计完成投资731.4万元,累计施工面积40634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后,矿区以楼房,土楼建设为主,面积比以往增加,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窗子宽大,四扇或六扇双层玻璃。室内布局也越来越讲究,设有厨房、会客厅、寝室,还有的有浴室,卫生间。平房和楼房用水泥打地面,有的铺地瓷砖,地板、地革。室内摆设有炕立柜、地立柜,高低柜、组合柜、沙发、茶几、以及电视、洗衣机、电风扇等。楼房在冬季多以锅炉集中供热,平房家庭安有土暖气。

2001年矿山由自建房屋改为鼓励开发商到矿区建房向职工出售,楼房的建设采用新的建筑方式把暖气安装在地板下面,可当床、炕。既美观又大方,和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没有太大差别。

1990~2000年家属建设工程项目共计5个,累计投资1306.87万元。

 

第四节    矿区岭东供水站

 

清道光初年,老金厂一带就有人开始淘金,道光20年(1840年)老金厂产金达到极盛。当时,金工多达数千人。众多金工汇集在一起,住地窨子,食玉米面,饮水以河水为多,因淘金挖沙水多浑浊。

韩边外时期采金工开始凿井取水做生活用水,凿井地点、位置、选择在有桦树、榆树的地方。这种饮泉水,井水的习俗一直沿续到八十年代。

夹皮沟矿区山高地狭,水源不足,密集的人口,产生的垃圾和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和水源。地下水矿物质含量过高,大多有咸、涩味道,水井都很简陋,无保护设施,一般在山根或路边。每年春季冰雪融化形成的污水和雨季的地表泾流大量流入水井,井水浑浊不堪,常会引起肠炎等疾病的流行。每到春节用水旺季或少雨天气,水位下降,许多水井枯干见底变浑,矿区居民用水困难。

1948~1979年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夹皮沟河和井下废水。有卡子门泵站、三栋楼泵站、立山矿井下泵站,为选矿提供生产用水,在降雨、雪较少的年份,河水干涸,影响生产的事时有发生。生产、生活用水紧缺,成为困扰生产发展的一大难题。1972年立山矿、二道桥子3180供水通硐东西贯通,利用金银壁河水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成为可能。

1979年对岭东水源基地进行了扩大用水改造。7月供水工程开展会战,矿领导亲自指挥工程实施,基建党支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加快施工进度,9月底,菜抢子水源泵房、中途加压站泵房、岭东输水管路的土方挖掘工程全部完成。在这次施工的基础上,夹矿又投资285000万元,兴建了民用水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1980930,从这天起矿区职工家属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喝河水、井水的历史,开始用上了自来水。

岭东供水站距矿区约40里,1980年后,承担了矿区居民用水的全部和生产用水的大部分。输水管路漫长,从菜抢子经立山矿通洞到达选矿厂,供水系统分为生产和生活用水两部分。管路及供水机械维修任务繁重,供水系统每年要花费上百万资金,用于电费开支,机械维修等。

最初,岭东供水站有三处:二道桥子、加油站、菜抢子各一处。矿区生活与生产用水量很大,供水站机械24小时不间断运转供水。

1980年矿工程师赵井义,提出在小朝阳沟拦河设坝,利用自然落差流入立山矿蓄水池的设想,工程实施后,二道桥子泵站被取消,为矿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自此岭东供水站只剩加油站和菜抢子两处。

加油站供水站座落于荒野,水源发源于沟深林密的河谷;菜抢子供水站设在菜抢子屯附近,离农村居民生活区较近,水源主要来自菜抢子河,两处泵站周围少农户无工业,河水无污染,水质清洁。以前一个泵站有职工4人,后来达到6人。承包后每个泵站现各有职工1人。几年前夹矿为泵站安装了电视,在这里工作的职工,除了看电视,其他娱乐较少,业余生活单调、寂寞,尤其是加油站处很少与人接触,他们食宿简单,终日不能离开机房,24小时守护运转,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上报,有程控电话直通矿区。

近几年,气候变暖,河水渐小,有些小支流已干涸,赶上降雨、雪少的年份,仍不能保证矿区用水。

版权所有: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    吉ICP备05001162号
技术支持:吉林市捷林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访问量:

吉公网安备 22028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