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更多>>

企业视频

更多>>

重要通知

精准扶贫得人心  感恩帮扶送锦[03-04]
关于招聘岭东泵站水泵工的通知[07-20]
吉尔吉斯凯奇-恰拉特公司用工信[07-11]
西藏华泰龙公司用工信息[06-30]
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06-19]
招聘启事[06-19]
关于对自愿从事井下一线工作员[06-19]
廉政公益广告[11-27]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
邮编:132411
电话:0432-66742108
传真:0432-66742144
邮箱:jpgbgs@163.com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经研网
中国黄金协会
第二篇 社会事业与后勤保障

【下部 第二篇】第一章 矿区社会事业(1-5)

2011/5/26 13:20:08 【字体:

第二篇 社会事业与后勤保障

第一章   矿区社会事业

 

第一节         矿区子弟学校                         

 

一、 办学概况  

据史料记载,夹皮沟金矿在韩边外采金时期,在清末民初,设有“学塾”。先是韩边外第一世韩宪琮,关注其家属的文化教育,延请一些秀才们担任其家塾的教师。进而,责成专人管理教育,在其境内人口集中的村镇,成立学塾。有文字记载的学塾是九所,学生数十人。夹皮沟金矿(金厂)的学塾设在夹皮沟迎山岭下韩家西大院。就读的学童主要是韩家子弟和其他与韩家有密切关系的把头、师爷、帐先生、郎中等的子弟等,一般工人的孩子就读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学塾主要是进行启蒙教育,侧重识字、认数。先要熟读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庄农杂字》等,之后则为《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的读、讲。民初经过改良,增设有修身、国文、算术等课程。到韩边外第三世韩登举、第四世韩绣堂时,韩家子侄一般都送到吉林、沈阳等地念书。韩边外境内也有了通中文、会英文、懂俄语、日语的人才。但懂得近现代采矿、选矿、机械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基本没有,这也是韩家采金业后来走向困境的内因之一。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实行法西斯统治,夹皮沟韩家大房子、西大院均被日本人占用。夹皮沟原韩家私塾和学塾也都化为乌有。日本侵略者强迫夹皮沟矿工和人民学说日本话,进行奴化教育,宣传所谓“日满亲善”、“王道乐土”、“建国精神”。

夹皮沟金矿在解放后,在1948年矿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在展开彻底废除封建把头制度和扫除封建残余的斗争中,开始举办工人夜校,工人们翻身做主人,扫盲识字学文化。同年,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开始在夹皮沟金矿陆续举办了地质、采矿、选矿、测量等训练班。矿山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出现全新的局面。19494月,夹皮沟成立工人村政府。随之筹办矿山子弟小学。选址在夹皮沟街宝戏台下西侧,在拆掉的原夹皮沟大庙旧址旁建校。1950年正式成立夹皮沟金矿职工子弟小学,设立初小班,后逐步发展为“四、二”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完全小学。从职员干部中抽调文化素质较高者任教员。

矿职工子弟小学设立之初,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54年改“四二”制为六年一贯制。后来又于1969年改为五年一贯制,1970年中小学都改为春季招生,1974年又改为秋季招生。80年代初,各小学开始设立学前班。1984年小学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1986年全部实行六年一贯制。

1951年 由桦甸县工会主办成立桦甸职工业余学校,负责职工文化学习。夹皮沟金矿、老牛沟金铜矿分别是当时的桦甸九个职工业余学区之一,学区内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矿山约三分之二的职工参加了学习。当时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夹皮沟金矿职工业余学校每周上课5天,每天2小时。职校共开办了数年。提高了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

19561023,东北铜铅锌矿务局在夹皮沟金矿成立业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校长唱振民。开办了地质、采矿、选矿、化验等专业,为黄金和有色金属矿山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19587月在原局办夹皮沟金矿业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吉林省有色局夹皮沟金矿技工学校”。先后两批招收学员800余人。开设了地质、采矿、选矿、化验等专业技术班。后从中择优选拔200余人建立“夹皮沟金矿速成中等专业学校”。在夹皮沟东火锯、小北沟教育区、老牛沟等地设教学点。

195811月 夹皮沟金矿成立“红专医学学院”。同年,夹皮沟金矿职工子弟中学设立校名,实际是职工子弟小学毕业生除少数升入桦甸县城等中学外,大部留在本矿,设立的“中学戴帽班”。

19591月 夹皮沟金矿开办业余党校,共开办6期党员学习班(初级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19609月 正式设立夹皮沟金矿职工子弟中学校。校址几经变动从东火锯、老动力科到小北沟、西火锯,随着生源增加,1967年在五道岔新建校舍,正式定名夹皮沟金矿子弟中学。同时在老牛沟开办中小学“一条龙”的夹皮沟金矿老牛沟“五七”学校。至1979年五道岔的中学改名夹皮沟金矿第一中学,老牛沟的学校改名夹皮沟金矿第二中学、第二小学。1979年又在三道沟设夹皮沟金矿第三中学、第三小学。

1967年 在老西沟设夹皮沟金矿红旗小学,至1979年改名夹皮沟金矿第四小学。

70年代 夹皮沟金矿本区设立幼儿园,基层单位部分设立托儿所。

19764月 成立夹皮沟金矿“七二一”工人大学。校址庙岭。

1982年 设立吉林电视大学夹皮沟金矿电大班,先后开设中文、机电、统计专业。

1984年前后夹皮沟金矿三中、二中并入一中,改称吉林省夹皮沟金矿第一中学。

19915月 夹皮沟矿业余党校成立。

19911992年夹皮沟金矿与省冶金干校联合举办“创造学学习班”。

1992年 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第一中学改名为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中学。一小改称公司中心小学校,。四小改称中心校一分校,仍习称四小。二小先改称中心校二分校, 80年代中期三中三小撤校。

全矿共有托儿所四座、矿区托儿所、一中、四小、老牛沟。矿区托儿所成立最早,成立之初主要收双职工子女入托,入托费由矿里承担。八十年代后期逐渐放宽限制,入托费由家长承担一部分,九十年代后期完全由个人负担,子女可随意入托。一中、四小、老牛沟托儿所主要解决本单位和地区子女入托问题,规模较小,存在时间较短,条件较差。矿区托儿所条件和设施较齐全,有大中小班,教师每班两人,所长1人。2003年,在剥离辅助过程中并入一小。

二、中小学发展变化概况

夹皮沟金矿、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历史上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和普通教育工作。有关职教概况,请见本书职工教育培训专条内容。本条介绍普教部分的中小学发展变化概况。

夹皮沟金矿中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发展为3所中学4所小学,第一中学在五道岔,第二中学与第二小学在老牛沟,第三中学与第三小学在三道沟,第一小学在夹皮沟,第四小学在老西沟。班额最多时共88个班,在校学生总额最多时3000多人,教职员工近300人。为全省甚至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金系统中小学子弟校。

夹皮沟金矿第一小学,原名夹皮沟金矿职工子弟小学校,从1949年筹办1950年春设立,校址未变,历经添建,学额最多时约1200人,开班近30个,2005年归入地方教育系统,改称桦甸市第十一小学。

夹皮沟金矿第一中学是在小学设立“中学戴帽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学招生扩大,1960年单独设立夹皮沟金矿职工子弟中学校。最初时中学教职员仅张尚清、王邦林、袁彦斌、曲喜贵、王凤歧等数人。后来刘威、邱林、郭圣贤(郭毅)、郎永振、程淑英、张秀兰、董万贤(董烈)、张德荣、贾绍雄、沈国良、李庆、徐贵金、邹吉平等著名教师先后到校任教。中学校址几经迁动,从东卡子门外、小北沟里又迁至马号南山下西火锯处。1967年迁入五道岔现址。80年代中,夹矿一中初、高中六个年级,最大班额为37个班,学生总数1551人,教职员工140余人。

19671972年,夹皮沟金矿将国家分配来的二百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数十人安排到中小学任教,加强了师资力量。这些人(包括先后在夹皮沟、老牛沟学校)中,包括张绪明、王纯好、周凤阳、王立忱、戴成有、倪元辂、冯晓光、肖桂华、耿天勤、李锡乐、李乐为、涂碧、肖云、宋枚、林箴贻、尤瑞琛、连凤羽、杨淑琴、孙达佑、唐韧、丁武、廖志清、马固钢、曹可南、何伯纯、陶涛、赵忠、苗立天、王志山、郭愚、王泽坤、孙宪贵、梁惠秋、孙新岱、周晓、周力先、任重、苏玉芬、张文野、张鹏、孟凤珍、王桂林、张树德、路迎春、李长香、单义、王兴、王志兴、王夫伦、宋俊祥、李春志、张晓峰、杨绍山、张友、郑志刚、李增瑞、姜淑琴、李清丽、包玉成、吴玉清等等,先后为提高矿山教育教学教改管理水平和发展黄金事业做出贡献。

夹矿中小学在艰苦条件下,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注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了祖国和矿山建设需要的大批人才。矿山50%的干部、80%的工人,都是夹矿子弟校过去的学生。矿山培养的学生总数约一万多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年后,夹矿中学有近千人直接考入外地大中专上级学校。

夹矿中小学将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教学管理,加快改革步伐,注重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引下,迈出了新的步伐。企业加大了教育投资(见附表),在学校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电脑教学、实验室装备逐渐更新。一中在80年代中、90年代初分别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夹矿中小学坚持“为矿山建设服务,为矿工解除后顾之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风气正,办学效果较好。80年代以来,夹矿中小学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冶金系统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吉林省冶金厅等表彰,得到桦甸市教育局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1989年,在吉林省教委组织的企事业首批办好的初中检查验收中,夹矿中学被评为“吉林省普通初中达标校”。90年代,夹矿小学被评为“桦甸市小学规范化办学一类一级学校”,荣获省、市各级各种奖励,吉林市教育委员会颁给“吉林市小学教学管理达标校”奖匾等。

夹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桦甸市厂矿学校之首,居于市办小学前列。80年代以来参加吉林全省或地区六年义务教育验收统一考试,夹矿学生语文、数学总平均分达80分以上(文革结束后检查教学质量时平均分仅达60分左右)。小学入学率99%,巩固率99%,毕业率99%,体育达标率90%,及格率95%,平均分80分,均达到了吉林省委规定的六年义务教育标准。夹矿中学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严格教学管理,80年代以来总平均分、总及格率均稳定地保持了达到和超过“双60”。1992年,夹矿中学平均分63.15分,及格率66.87%,优秀率14.3%,体育达标率89%1991年,夹矿一中应届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统考,理科数学最高分119分(满分120分)、物理97分(满分100分)、生物66分(满分70分),三科均夺得桦甸市第一名。

根据各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和公司改制工作的需要,经2005213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撤销公司第一中学、公司第四小学,成立公司子弟学校。

20055月,由于企业改制,公司中小学从企业剥离,划归地方管理。

三、  近年中小学教育经费情况

200511月,根据省政府(200535号和36号文件精神,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地方管理机构为3所,分别为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中学、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小学、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小学。

经核查确认,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学校年末资产为348万元。

经核查确认,吉林省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学校实际事业费收入为24万元。

经核查确认,吉林省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学校的经费支出为450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318万元,公司经费支出120万元,其它经费支出12万元。

经核查确认,吉林省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学校经费补助额应为443万元(不含社保统筹发放的61万元)。

同时,根据省厅下发核定当地同类工资水平与企业工资水平不差情况:

12004年补差金额为197万元。

22005年补差金额为209万元。

 

第二节  矿区职工医院

 

夹皮沟职工医院最早位于一号楼附近,原是韩家当年对外义诊的地方。19473月下旬,吉林省军区司令周保中,副政委唐天际,到江防前线桦树林子视察,部暑夏季攻势任务,建立兵站运输线,以保证大部队开往国统区前线作战。

夹皮沟是重要的兵站和后方基地,金矿工人宿舍原为吉南专置办公的地方,从东卡子门(现一号楼左边),至西卡子门,宝戏台一带的宿舍、仓库等都成为当时的兵站。沿兵站修整仓库成为容纳伤兵的医院,夹皮沟兵站医院地址,即现在的职工医院(原日本矿务所劳务系)。夹皮沟兵站医院达数百人以上,当时江东各兵站医院容纳的伤兵人数计4000人,其中桦甸三区2200人,包括(夹皮沟特区、老牛沟、老金厂、红石砬子),四区800人,包括(二道甸子、帽儿山、暖木条子、桦树林子),五区1000人,包括(横道河子、二道甸子)。夹皮沟金矿是吉南地委吉南专置与吉南军分区(二十四旅)后勤部、野战医院住地,夹皮沟成为江东最重要的兵站之一。

41,吉南军区二十四旅71团配合桦南游击大队攻打驻集厂子国民党军队和保安队,71团政委夏荩卿小腿受重伤,抬到夹皮沟野战医院,经抢救无效牺牲。金山公园现有夏荩卿墓。

解放以后在原吉南分区野战医院的基础上,发展为夹皮沟职工医院。

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夹皮沟医院的名声远扬,许多人都来求医问药,195811月夹皮沟金矿成立“红专医学学院”传播医学知识、培养医学人才。当时比较有名的医生有:张旭、赵连弟、宋家和、徐振广、刘哲明。张旭曾以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炎效果显著闻名国内外,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奖,受聘为中国医学院特邀研究员。

70年代至80年代张彦顺、林志富、米广年、刘书学等一批内外科医生,成为夹皮沟医院的骨干,能进行开颅、开胸、膀胱结石等的大型外科手术,对矿山突发事故的救治起了重要作用,也为职工家属疾病的及时的治疗提供了技术保证。1971年,职工医院加强了对常见病和地方病的防治,用“喷雾方法”治矽肺取得了显著效果。疑难病袼林巴利综合证的治疗也获得了成功,职工医院在卫生保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疾病治愈率达到91.2,转院率1%,病床利用率98%以上,达到了四不转院:即腹部、四肢骨折、头部外伤、腹部和内科一般疾病不转院。医院有中医、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类齐全的门诊。内科、儿科都有技术能力很强的医生担任主治医师。职工医院还在老牛沟疗养院和各主要生产坑口设有诊所。担任临时救护工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医院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重大疾病的确诊、外科手术等需出外诊治。

对职工医院进行主辅分离, 20053月职工医院开始以班子承包形式开始进行运行,200410月人数为43人,20055月人数为13人,职工分流30人。2007年公司成立矿山抢险救护队,归公司公安处管理,职工医院并入矿山抢险救护队,用于矿山抢险救援。

 

第三节    退休办与社区

 

“韩边外”时期来夹皮沟采金的工人属自发的,来去自由,多是单身一人,韩家第三代之前,矿工的老、病、残由韩家收容管理,第三代以后随着韩家的败落,这种做法,也随之消亡。

东北沦陷时期来夹皮沟从事采金的工人大部分是从关内招工诱骗来的,当时属特殊的军事管理区,进来的人极少有人出去,工人凭身体和力气吃饭,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大多病、惨死在矿区。

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人成为国家和矿山的主人,这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没有的事情,工人真正体会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50年代国家实行低工资制度,工人和矿山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上交给了国家,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渐渐丧失。退休以后,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工人的温饱,做到老有所养,稳定了矿山。让工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矿成立了老保科专门负责解决退休与管理问题。50年代至60年代退休的工人由开始的几个人,后来增加到几十人、上百人,随着医疗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业条件的改善,以及诸多复杂原因,退休人员的年龄不断年轻化,人数也增长了几十倍。到2000年退休工人已达三千多人,与在职职工人数持平,为了管理好退休职工,劳保科改为退休办,1993年以后退休的职工工资比在岗工人高出一倍以上,矿山每年要拿出巨资支付退休工资,退休工人成为阻碍矿山发展的沉重包袱。企业除了维持正常生产工作外,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严重不足。

2000年根据吉劳社人字(200222号文件的要求,桦甸市政府接管了公司退休办,在矿区成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退休人员的工资完全由社会统筹,矿山甩掉了十几年的沉重负担,社区服务站的成立,便于掌握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为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另外还为他们提供了颐养天年的娱乐场所,做到了老有所乐,减轻了包袱,便于集中精力抓黄金生产,它标志着公司主辅分离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根据国务院政策,退休办进入社区管理,成立了社会劳动保障服务站,又向社会化管理迈出了一大步。为国企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的社区仍需由公司派员管理,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化。

 

第四节  慈善事业与救济

 

    居民自古以来,各地人家多不施舍。行人过往存站,任便食宿。临行既不索取食宿费用,亦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投宿者亦不致谢。此风所以能长期延续,是因为此地境僻人稀,民风醇朴,人与人之间可望交往,来往行人多以亲人待之。

“边外”境内没有讨饭的乞丐,也不允许有盗贼存在。过往行人找饭吃十分容易,主人不在家,尽管自己动手找米做饭。吃完了收拾利索,关好门即可上路。唯独不准拿走主人家的东西,违者则按“非匪即盗”而严惩不贷。

韩现琮在地窨子韩宅的西北角设有一处被称为“闲人房”(俗称“麻房子”)的房舍。这所“闲人房”就是当时的收容所或养老院。韩现琮从早年收养战作人员开始,到后来收容鳏老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凡贫苦流民,住不收费。“生养死丧,从皆归心”。这些做法逐渐形成了制度,几十年不变,收容的闲人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人。韩现琮死后,换了第二代、第三代家人仍然不变。直到清末民初韩家走向衰败时期,收容的“闲人”仍不下上百人。

这项福利事业在吉林省内当属创举,在旧中国,无论清代和民国初年,也是罕见。

“闲人房”又称“麻房子”,当时大量种植线麻,收割后在水坑中把麻沤好,晒干了以后,就利用闲时剥取“麻批儿”。把酥脆的麻杆折断,毫不费力就可以剥下,老少咸宜,只要有一双手就可以做的轻微劳动。他们大都是劳苦出身鳏寡孤独闲不住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无论什么时候愿意干一点都可以,既不强制,而且按质按量计酬,发给个人作“私房钱”。冬发棉衣,夏发单衣,死的安葬,全由韩家统通包下来。在麻房住的老人,死后发送安葬。

韩现琮出身贫苦,始终没有忘记惜老怜贫。韩家常年累月在地窨子和桦树林子两处老宅舍施饭,来往行人随便吃饭投宿,愿意住几天就住几天,来不撵走不留。在韩家院内的“暂住人口”,他们的伙食和当兵的一样,兵吃什么,这些人就吃什么,每逢年节,还要改善一下生活。

1912年,韩登举联合鲁籍之乡绅富商,于省垣西关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山东会馆”。会馆是鲁籍人在吉林的议事、活动场所,也是山东人来吉林的接待站和办事处,凡是山东人来吉林进住会馆,不仅管吃管住,生、老、病都有人照顾,就连死者,也都妥善予以关照。馆内专门辟有灵堂一处,专厝鲁人死于吉林者,有专人负责,每逢民俗节日,焚香烧纸予以祭奠。

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1909年至于911年)期间三年,桦甸多灾。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连降暴雨,松花江、辉发河、木其河、色洛河等相继出槽,冲毁两岸大片良田,造成特大水灾。第二年又赶上欠收,农业产量只有四、五成,老百姓无法生活。特别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雹灾,更为严重。仅六月十四日、十六日两天桦甸县属之朝阳坡、荒沟、帽山、暖木条子、寒葱沟及漂河、桦皮甸子、干沟等地,前后均受雹灾。荒沟、漂河数日之内遭受两次雹灾,欠收尤甚。“十室九空,仓箱告馨”,雹灾所至,宽三十余里,长达一百多里。为历史上所罕见,受灾耕地面积一百九十七垧。韩登举“生长斯土,桑梓情重,每有饥民登门,触目伤心”,“三年之内接济民粮一千余石”。青黄不接时向韩家借口粮,春天借种子,借一斗,还一斗不计利息,每逢灾年欠收,拖到下一年再交,等到第二年,又拖到第三年。俗话说“三年带黄的”,韩家的地租拖黄的也不乏其人。

东北沦陷时期,夹皮沟地区因循“韩边外”尊老济困遗风延续不断。——摘自《黄金王国的兴衰》

据《桦甸县志》载,有个祖籍山东人叫张中胜,出生于夹皮沟镇云峰村人头沟,后迁居夹皮沟镇内。从1936年(民国25年)开始,给日本人开采的夹皮沟金矿搞建筑,当把头,以后组织木帮,每年供应金矿大量木材。张中胜盖了5间大房(今夹皮沟供销社址)做养老院赡养了20多位鳏寡老人。养老院南北大坑,南坑住男的,北坑住女的。雇了一个“大师傅”做饭和料理院务,一切费用都从他自己的收入中支出。每天下班以后,张中胜都来养老院看一看,唠唠嗑,或南炕、北炕扔几把糖果瓜籽。每个老人过生日,他都拎着礼物去看望,年节时,张中胜都和老人一起过。

矿山解放以后,特别是50年代,矿山党组织从各方面关心和改善职工的生活,实行了免费医疗,职工的伤病得到了及时治疗。60年代国家极端困难时期拨出专款,在老牛沟为职业病人建了疗养院,在当时矿区大多数家庭玉米面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疗养院的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大米、白面等细粮,常能吃到肉、鲜鱼、蛋……这些供应紧张的副食品。他们还自己养猪,年节杀猪供自己享用。职工医院还派去了专门的医生、护士日夜守护。一些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护。疗养院建筑在有山有水的老牛沟,远离居民区,空气清新,是个静心养病的好地方。职工茶余饭后下象棋,打扑克,随心所欲打发时光。

每逢重要年节,矿领导党政及工会还专门赶赴慰问,赠送节日礼品,送慰问信等……肯定他们为矿山做出的重要贡献,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矿山的温暖。

生活在矿区的一些孤寡老人或非职工家属常会得到有关部门的照顾,有的还被国家开办的敬老院所收容,免除了衣食忧虑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晚。

职工在矿山发生意外事故,未成年的子女每月享受一定的生活抚恤金。使之能够继续生活下去。职业病人的妻子,在伴侣去逝后每月仍给予一定数量的优抚金(70年代50~70元,80年代年90元左右,90年代120元,2000年增长到280,2004年后增长到319元)。

2000年开始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居民委深入矿区调查困难户及特殊人群。孤儿、残疾人得到了地方政府相应的补贴。有的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职工家庭在天灾人祸之时都会得到及时救助和照顾。

1979年马号南山家属区发生火灾,当天下午,矿党委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党委主要领导组成生活安置组和慰问组,受灾较重的二十户吃、烧、住得到了及时解决,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受灾户安置进了新居。二道沟坑党支部责成工会给单位几户受灾的职工家庭送去了锅碗瓢盆、水缸、暖瓶。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友爱精神。全矿在几天的时间里筹捐布票一千三百七十三尺,棉花票五百五十一斤,线票二百八十八轴,还为各户及时发放了棉衣、棉被。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美德与民风正在矿区一代代的传承。

每年矿工会都要组织职工家属为特殊家庭,身患重病的人员捐款,每次都能得到众多人员的积极响应。无论多少,每个人要捐一点,这种做法成为当今时代的新风尚。

2003年,公司全体职工慈善救助双日捐捐款68960元,2005年为90870元,公司捐10万元;2005年公司全体职工慈善救助双日捐捐款77680元,公司捐10万元;2005年公司为腾达煤矿捐款20万元;2006年公司全体职工慈善救助双日捐捐款84660元,公司捐10万元,2007年公司全体职工慈善救助双日捐捐款76070元,公司捐10万元;2007年公司职工为艾滋病捐款11495元,团委捐4995元;2008年公司全体职工慈善救助双日捐捐款94710元,公司捐10万元。2008年公司职工为南方雪灾捐款107510元,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三次:第一次工会组织的全矿职工捐款67385元;第二次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组织的全矿职工捐款175054元;第三次是“特殊党费”全矿党员共捐款313596元。

 

第五节 待业青年及上山下乡

 

待业青年称呼始于1979年后,1965年前矿山需要大批建设者,本矿子女多数都能安排工作。1965年国家提倡应届中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始有“上山下乡”之说。1968年(含196619671968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当时又称“知识青年”大批下乡。

1969~1970年国家提出四个面向即:“上山下乡、招工、推荐上学、参军入伍”。极少数人参军招工、推荐上学。一大批知识青年在同年冬下乡到农村。

1965年至1977年间包括老牛沟中学在内全矿共有2000余人上山下乡,足迹遍及周围农村。色洛河、红石、金沙河、板庙子、兴安、二道岔、老金厂、老牛沟、五间房、菜抢子等队的集体户里都曾有夹矿子弟生活过。1968年全矿有1500名历届中学毕业生,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家再教育。1968~1975年间国家拨专款为各地集体户建了砖瓦结构或土草结构的房舍,生活在农村的这些知识青年根据平时在农村的表现与贫下中农的评说,表现较好的被陆续招工回矿山工作,极少数人在农村“插队落户”。

1977年夏,最后一批夹矿子弟下乡,此后,根据中央及国务院的决定知识青年不再上山下乡,大批青年返回矿山。以往下放到农村和插队落户的的人员也陆续被落实政策回城等待工作。这些人被称作待业青年,具统计当时有待业青年和职工家属一千一百多人,其中包括下乡回城、应届中学毕业生和历年按政策留城的待业青年近七百人。男待业青年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1979年根据中央(197874号文件和省委(197917号文件精神,经省冶金工业局批准,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服务公司,担负起解决待业青年的任务。中学毕业生除升学参军以外大批进入劳动服务公司。8月劳动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孟凡山任公司书记,姜恒吉为公司副书记兼经理,当年全矿从农村回城256人,当年毕业365人,以及其他原因不下25人,共计646人,到10月共安置待业青年三百八十五人,这些人大多数被安置在基建科,房产维修和知青农场、综合修配厂、知青饭店、知青综合商店、修路队、卫生队和果园等单位。为了安置更多待业青年,后来又办了知青制瓦厂、知青木器厂、知青浆洗缝补厂、知青装卸队等,扩大了各厂队的生产服务项目,劳动服务公司把待业青年逐渐组织起来,做到待业不闲干四化。

由于待业青年较多,矿区地域狭窄,青年人精力充沛业余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又受当时改革开放大气候影响,(主要是港台文化对待业青年影响很大),很多男青年留长发,拎录音机,穿喇叭裤、跳摇摆舞。在公共场所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成了社会不安的一个因素。服务公司担负着安排待业青年,稳定社会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

1980年全矿毕业学生已达925人,当年全民招工150人,参军十四人接班86人,剩余675人,另外每年还有大约200人左右的毕业生需要安置,大批人员闲散在社会上,给本人和家长在经济和精神上增加了负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较慢,就业门路狭窄,待业青年人多没事干,企业的经济性质大多数属于全民或带有全民性质的集体经济,没有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可能性,服务行业无人从事,造成待业人员对国家的依赖,年年有一大批需要就业的人等国家分配。

1980年省冶金局吉冶劳调字(80431号文下达给矿集体所有制企业招工指标150人。大集体建立初期就业人数以女性为主,男待业青年在集体企业劳动的同时,大多数仍等待到国营矿山就业工作。当时正是国民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待业青年靠国家全部安排困难较大,服务公司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企业领导人不断引导帮助待业青年自谋职业,每年都要召开待业青年安置专题会议,商讨办法解决问题,经过努力,服务公司很快出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在党的妥善安置待业搞活集体经济的指导下,矿党委坚持“两个队伍、两个生产、两个经济、两个效益”一起抓,使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不断发展壮大。1979~1982年劳服公司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1410人,由原家属厂的几间厂房,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达80多万元的集体企业。产值利润成倍增长,三年迈出三大步,1979年产值23.5万元,利润4.3万元;1980年产值48.9万元,利润9.2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7%110%1981年产值124.1万元,利润26.7万元;1982年计划产值165万元,利润34.4万元。上半年实际产值88.7万元。同时还妥善地解决了待业青年安置问题,安置率达95%,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矿区治安秩序的好转。由于大多数待业青年得到就业,矿区青少年犯罪率由三年前的3%下降到1.8%。三年共安置待业青年1431人,安置率达90%。同年省治金局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待业青年工作会议在夹矿召开。矿劳动服务公司全年产金完成1496两,产值180.4万元,利润34.9万元,安置待业青年1259名。

在党委的关怀下,矿劳动服务公司越办越好。党委从矿情出发,把采金、植树、养殖、办厂代培技术、自谋职业结合起来,多方面建设劳服。

1983年初,劳动服务公司在岭东建起了综合养殖厂,建有3424平方米水库一座,建成鹅舍72平方米,鸡舍270平方米,挖蛤蟆塘20余个,购进种鸡500余只,购进天麻50余箱,还种植了木耳、平贝等,养殖蛤蟆200万只,放鱼苗2万尾,后又增加木耳树20立方米。

31矿劳动服务公司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全省冶金系统“五好”服务公司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鉴于劳动服务公司在发展生产安置待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被评为“五好”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所属的农副业办公室、第三生产队、万宝山知青坑口被评为先进集体。

828,副矿长曹启明同志出席了全国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表彰大会。得到了胡耀帮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和中央的表彰。

劳动服务公司安置了众多待业青年,努力缩小与全民工的差别,到1990年极盛时工资与福利待遇都好于国营全民职工,特别是主要生产坑口四道岔坑和金山选矿厂年节都能分到大量的猪肉、豆油、米面、水果,让社会称道一时。许多待业的男青年看到了大集体的美好前景,放弃了到国营企业工作的念头,加入到大集体的行列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由女青年不愿意找大集体对象,到全民集体一个样。集体企业已被人们真正认可和接纳。

劳动服务公司是以产金为主的生产单位,对以外的其他辅业缺乏管理经验,或产品无市场在几年之中逐渐亏损倒闭。所属的几个坑口除四道岔坑以外都以搞残采为主,四道岔坑资源枯竭以后,服务公司每况欲下,到2000年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倒闭,国家在最初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安置特定历史时期的待业青年都已退休或进入退休年龄,劳动服务公司做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主要生产单位四道岔和选矿厂已改变体制,工人重新得到了安置,其他人员正在等待安置或已自谋职业。【注:以下附表一至四均见下页】

附表一  “七五”期间矿服务公司安置情况表

 

时间

需安置待业数

安置人数

备注

1986

750

488

表中数字是动态数字。其中包括接班、当兵人数,内招外招人员也是从需安置待业青年中招的。

1987

838

310

1988

792

206

1989

610

234

1990

505

262

 

附表二  夹矿“七五”期间招工情况统计表

 

时间

招工人数

其中女待业青年

备注

1986.1

180

32

19861月,招工人数含二道甸子金矿30人。

1987.12

150

30

1988.6

100

15

1989.12

100

15

1990.11

150

23

 

 

附表三  “七五”期间外招工情况统计表

 

时间

外招单位

性质

矿出资金额

人数

其中女青年

1986

大黑山、市烟厂、市金矿

全民合同

80万元

150

38

1987

长春色织布总厂

全民合同

4万元

13

13

1989

吉林市服装厂

固定大集体

12.8万元

150

128

吉林市服装公司属无息借款,其中服务公司拿5.8万元

 

附表四  1991年夹矿中、小学生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年级

学校

合计

一小

148

136

133

133

153

136

839

二小

13

14

16

16

20

9

88

四小

59

52

57

74

50

92

383

一中

246

247

261

91

77

138

1060

合计

486

448

467

314

300

375

2370

版权所有: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    吉ICP备05001162号
本站访问量:

吉公网安备 22028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