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夹皮沟金矿(198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夹皮沟金矿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在生产、管理、技术、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展现了全新的面貌。
第一章 在改革中稳步前进(1981年起)
进入80年代矿山生产、生活进入改革的历史时期,矿山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矿长负责制做为主要管理手段,围绕这一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矿山在发展中认识到了科技所发挥的作用,实施了一系列的技改项目,加大了对选厂的技改力度,提高了选冶能力。产金和效益明显增长。
建设现代化矿山资源成为决定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围绕三级矿量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满足不了生产的长远发展,三级矿量作为重要调整的目标,探矿增储成为矿山的中心工作。近几年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被用于探矿,矿体不断发现,显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在立足本矿搞好资源开发扩大成果的同时,对外开发探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采金业以外经营其它行业积累了新经验。在这块土地上集体产金和国有金矿同样有过光辉的一页,集体企业在当年曾解决过大量的就业问题,为矿山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矿山的发展是一部由几代人创造的历史,夹皮沟金矿职工干部曾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的思想,言行,行为成为影响后人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力量影响下,一代代矿山人为企业实现跨跃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一节 实行矿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
夹皮沟金矿从1960年10月23日起在经历半年多停产以后,一切规章制度均被废除,新的规章制度都是1961年8月复产后,特别是整顿过程中建立的。根据上级指示和国营工业工作条例(草案)的规定,结合夹皮沟金矿实际情况,1962年7月12日根据工业70条第八节54条规定,在企业的生产行政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即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根据这一精神,党委和行政做了具体分工,党委对行政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保证实现中央冶金部和省冶金局等上级行政主管机关下达的任务;党委会有权讨论决定本矿行政中的各项重大问题;检查监督各级行政领导,对国家计划、上级指示、矿党委决议的执行情况。在矿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矿山生产行政指挥工作,由矿长负责。
矿长负责制实行以后,矿生产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由矿党委全体会议决定。但党委无权改变国家计划,党委对矿行政生产工作所做的决定,不能同中央的决定,指示和上级行政主管机关布置的任务,下达的指标相抵触。
矿长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在党委作出生产技术、财务等重大决定后,由矿长下达布置,并组织实施。党委要积极支持以矿长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行使职权。
1985年1月1日矿实行党政分工,正式实行矿长负责制。
12月22日至23日召开矿十届三次职代会,通过了制定四年发展规划;分级分权管理的十条规定。12月24日,省冶金厅副厅长李介车来矿宣布省厅关于调整夹皮沟领导班子的决定。李鹏调出另行分配工作,于长江退二线任调研员。
矿长负责制,在经济上实行层层包保经济责任制、把产量、利润成本费用层层分解到11个车间,17个科室和5所学校,47个工区,323个小组,13个工种和632个岗位,在全矿形成了包保协的经济责任制管理体系。
1986年1月8日,钱喜业书记宣布了省冶金厅党组关于增补夹皮沟金矿副矿长的决定。杨绍山任夹皮沟金矿经营副矿长;刘志山任夹皮沟金矿生产副矿长。1月13日矿党委召开推行厂长负责制动员大会,党委书记钱喜业主持会议,副书记周凤阳做了题为《认真推行厂长负责制,推动矿山企业管理向前发展》的动员报告。1月15日党委举办推行厂长负责制骨干训练班,由全矿中层以上干部参加,钱喜业书记做主讲。
1987年1月7日开始举办更新观念学习班,讲座分四讲,利用每周三干部学习时间学习三个条例,目的是为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做好思想准备。12月3日省冶金厅决定夹皮沟金矿实行矿长负责制。任期为三年。吉林省冶金厅副厅长代锡尧同志代表省冶金厅党组宣布党组(87)第35号文件,任命韩世铭为夹皮沟金矿矿长,夹皮沟金矿正式实行矿长负责制。
1988年6月改革了党委办事机构;基层党务干部全部实行了兼职化,全矿分为四个系统。即生产指挥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矿长韩世铭负责全面工作,主管办公室、企管科、劳动人事科、审计监察科和劳动服务公司。
矿长负责制实行以后,由矿长负责全面工作,党委书记主要抓好党务和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支持矿长搞好矿山生产。
矿长负责制,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五次修改和完善,由百分计奖,联产计酬发展为以每两黄金工资含量包干为主体的经济责任制。
根据中央深化改革的精神,1992年成立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
第二节 探矿先行 采掘并举
确保三级矿量平衡
按照部、局标准,矿山三级储量必须达到3年、1.5年、6个月。从长远看夹皮沟金矿的地质储量一直都能维持生产的发展。但三级储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矿山对储量的要求十分迫切。
2004年二道沟矿竖井下拓到1005米中段,三道岔矿达到740米。1981年二道沟坑开采工作在375米中段,掘进在420米中段。三道岔坑在245米和290米开采,掘进在335米,深部矿量越来越少,二道沟坑375米中段以下矿石量为4.23万吨,金品位10.97克/吨,含金量464公斤。二道沟矿和三道岔矿当时均已进入深部开采。
四道岔坑地质变化较大,经坑探揭露吉冶六○四队提交的13.6万吨矿石量比实际减少到0.6万吨,金属由4801公斤减少到283公斤,分别落空95.6%~94.1%。
八家子坑口1981年仍处一基建阶段,由于120米中段以上矿量少,第二年投产,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水平。因全矿黄金产量在逐年下降。
真对三级矿量不平衡,生产严重失调的现象,夹矿提出发挥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实行探矿采掘并举。
1980年夹矿对将结束生产坑口的深部,两翼上下盘开展了探矿,做好了扩大资源和闭坑的结论工作。但对于进一步扩大资源打开外围局面,找到新的具有一定规模可供开采的后备坑口却有很大困难。同年夹矿请求局、黄金公司、和吉冶六○四队共同配合找矿。以解决“六五”期间生产问题。
此后,在二道沟坑420米0号脉与2号脉之间发现了三条工业矿体。在160米到200米中段,发现二条工业矿体,预计可获金属量70~100公斤。为扩大地质远景,延长矿山寿命提供了生存发展的依据。1982年,夹皮沟金矿进一步调整了采掘关系,采掘顺序,达到了复产以来的第一次三级矿量的基本平衡。
为了扩大地质资源,延长矿山生产年限,解决生产衔接问题,矿地质工作采用坑钻结合的先进探矿方法,年进尺1432米,代替坑道探矿825米,提供矿石量2.8万吨,品位13.6克/吨,金属量382公斤,节省了探矿费用,扩大了地质储量。
为了扩大地质资源,地测部门多次踏查矿区周围的残坑旧区,高兴坑口的开发和建设,就是外围找矿取得的成果。
1985年矿发挥地工作人员的作用,加大了探矿投资,开展了深部成矿规律的研究。在发现二道沟坑第二成矿梯断之后,在红旗坑深部又找到了矿体。全年共发现矿点八处,坑探完成2028.2米,钻探完成1433.03米,共获得新增地质诸量79197吨,金属量达1174公斤。其中工业储量22766吨,品位达10克以上,金属量231公斤;远景储量56431吨,品位在16克以上,金属量943公斤。全年共完成生产探矿3087.7米,共获得升级矿量67903吨,金属量956公斤,三级矿量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1985年,根据生产规模和地质保有储量情况,在全国黄金企业行列中,夹皮沟金矿已属资源危机矿山。但一直到1996之前,公司每年的地质保有储量却能够保证在10吨(金属量)左右的水平,这期间,每年生产消耗的地质储量基本上能够和每年新增的地质储量保持平衡。从1996年以后资源危机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地质保有储量由10吨(金属量)下降至7吨,到1997年末,保有地质储量又下降到6吨(金属量),这6吨(金属量),不能被生产所利用的有1.64吨(金属量)。到1997年末,能利用的保有地质储量只有4.53吨金属量。按1997年的生产能力1000公斤计算,保有年限只有2.2年。二道沟矿由于735米中段以下矿体厚度急剧变窄(由原来的1.00米变至0.40米),矿量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储量只有1.79吨(金属量),北沟矿到1998年地质储量只有1.5吨(金属量)由于该矿体变化较大矿量减少因素较多,只能开采至2002年末。其余几个靠残采维持生产的分矿无法预计。
八家子矿区从60年代就进行地质勘探工作,1975年开始基建。经过十几年的生产,矿床400米中段以上的矿体已采完,在400米中段新发现了1.2号脉,南沿已到18号勘探线,探矿工作仍在继续,根据八家子矿体的赋存规律,预计在其深部有尖灭再现的可能。到1995年末,八家子保有地质储为1.6万吨,金属量为153吨,原中间地质报告中所提交的地质储量基本采完。80年代末,矿山针对保有储量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地质研究工作。根据八家子矿床矿体赋存规律特点,工程技术人员利用400米中段向南探矿,到1995年末在400米中段南沿探获了2号矿体。1996年,又在14#勘探线穿脉见到了位于正长斑岩上盘的1号矿体。使矿山摆脱了闭矿的命运。
1997年八家子经过近几年的坑探,在400米中段南沿,距石门700米处,获得了新的地质资源,C级量;14486吨。金品位21.49克/吨,金含量:318公斤。D级量:28203吨,金品位22.26克/吨,金含量626公斤C+D:42689吨,金品位:22.11克/吨,金含量:944公斤。
近几年,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加强了地质研究工作,成立了地质综合研究组,加大了探矿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地质探矿工作还很不够,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人员少,手段简单,只能进行少量局部探矿、有限的地质研究工作。受采矿范围的限制,地质找矿工作只能局限在几个办理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之内。由于这些原因,给地质找矿工作增加了困难,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矿山发展的需要。从夹皮沟地区成矿条件看,几次专家论证指出:“地质前景乐观,工作程度不够”公司正在全面、系统地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勘查工作,在地质科研和找矿方面“舍得下功夫,肯花大价钱”努力争取在近几年内使地质储量有新的突破。
第三节 集体企业为采金做出贡献
1979年夹皮沟金矿成立劳动服务公司,1987年改名金山金矿,金山金矿位于夹皮沟金矿矿区,是夹皮沟金矿所属的集体所有制小型矿山。劳动服务公司担负着产金和安置待业青年的双重任务,为了安置待业人员,当年曾办服务性行业多个,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劳服有日处理100吨的选矿厂一座,为夹矿的集体产金做出过重要贡献。
1986年劳动服务公司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产金100.82公斤,完成产值375.54万元,利润24.4万元,安置待业青年1030人,在大猪圈、老采区边缘,发现了新的矿脉,为稳定产量起了积极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使集体职工和待业青年的实际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集体职工平均工资为75.75元,奖金收入、福利待遇已超过全民职工,集体企业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1988年劳动服务公司提前一个月完成各项生产计划,产金130公斤,成为全省黄金系统集体产金的第一企业。
1989年劳动服务公司实现利润250万元,当年又安置待业青年262人,1991年劳动服务公司提前一个月零十天完成生产任务,产金178.26.公斤,实现产值1058万元,利润180万元,安置待业青年310人,新建家属住宅楼1632平方米。当年,劳服在内部开展升级达标竞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8月,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省预备级企业”,1992年劳动服务公司坚持走以产金为主多种经营之路,对长期亏损的服务行业,实行大胆承包、租赁或股份制,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努力增产黄金。1994年12月劳服超额完成产金计划,实现利润16.8万元。全年共安置待业青年224人,探明金属量150公斤。
劳动服务公司自成立到1989年共完成产金826.313公斤,产值2744.5万元,利税约472.6万元。1993~2003年产金1409.771公斤。
劳动服务公司是依法成立,独立核算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总公司的特殊组成部分,劳服自成立到现在的二十几年间由小到大,最兴盛时期职工人数近千人,曾为集体产金和解决就业问题发挥过重要作用。
1995年以后,劳动服务公司资源日益枯竭,三级矿量失调,一直在亏损经营,资产负债率已高达57.36%,截止到1998年11月末欠总公司帐目达502万元,仅199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总
公司代劳动服务公司交纳电费、尾矿费200万元。劳动服务公司脱离总公司已无法生存,2005年劳动服务公司解体,设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
夹皮沟金矿除劳动服务公司外,还有矿产公司(综合矿业公司)兴盛金矿两个集体所有制单位。
1993年起劳动服务公司、矿产公司、兴盛金矿分别归属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产金独立核算,产金量为集体指标,不列入公司全民企业产金总量。
1993~1997年矿产公司(综合矿业公司)产金159.835公斤,1996~1998年兴盛金矿产金93.812公斤。1993~1998年矿产公司、兴盛公司产金共253.647公斤。
劳动服务公司,矿业公司(综合矿业公司)、兴盛金矿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全省的集体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集体产金做出过突出贡献。
第四节 夹皮沟金矿企业精神的形成
夹皮沟金矿是新中国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进行黄金生产的矿山,恢复生产之初,矿井被淹没,设备急待修复,生产机械设备和备件严重缺乏,供电中断,工人缺衣少食,住无定处,生产和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夹矿职工家属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支援人民战争,自己动手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建粮店、商店,学校职工宿舍,组织熟悉生产有专长的老工人制定恢复生产方案,自发地组织起来分头收集分散在各地各家的设备,打着火把到井下安装。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948年5月夹皮沟金矿正式生产,当年生产黄金1万两。1949年生产黄金703.86公斤,铜109.7吨,创产值1091万元,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恢复中的矿山,严重缺乏技术人员,夹皮沟金矿的职工自力更生,发展黄金生产,1948年11月夹皮沟金矿第一期地质训练班培训了大量的东北各地的学生,1949年采矿、选矿、测量等训练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60余人,这些技术人才后来成为建设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有的还担任了国家机关企事业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夹皮沟金矿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被逐步推广到有色金属矿山,提高了东北有色矿山的生产和技术管理水平。
50年代夹矿人靠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新技术成果,摸索出了直线凿岩、复式作业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验,出现了一批像那宝玥、郭宣寿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矿山掘进效率由原来的0.7米/台班,提高到1.4米/台班,降低了井下粉尘浓度,矽肺发病率由1951的9.7%,下降到1953年的3.5%。为全国矿山减少矽肺病的发病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为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朝在全矿各车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创造了当时月进尺(掘进)的全国记录。
1957年国家全面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汇,夹皮沟金矿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使黄金生产攀上了第一个高峰,1952~1958年均在5000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黄金产量在1吨以上。
1959年夹皮沟资源急剧减少,到1960年10月闭矿,闭矿期间,夹矿干部职工不等不靠为国分忧,在副矿长赵春起的带领下和老矿工一起爬山越岭寻找地质资源,直到吐血还在坚持工作,终于找到了可供开采的矿脉,为夹皮沟的复产做出了贡献。
1961年6月吉林省冶金局决定恢复夹皮沟金矿生产,当时矿区的生活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缺乏运力,粮食和等基本生活资料无法保证供应,职工几个月吃不上供应的豆油,机械设备损坏严重,备件缺乏,在无法靠外援的情况下,赵春起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号召,广大职工积极响应,抢时间争速度,在50天内做好了恢复生产的一切准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旧采场中回收残矿,仅3个月就生产黄金93.38公斤,老一代夹矿人用自己的敬业精神续写了黄金生产新的一页。
文革期间,夹皮沟的工人干部坚持生产,保持稳定,为黄金生产做出了贡献。从1970年起,夹皮沟金矿产量逐年上升,由1970年的786.04公斤,上升到1976年的1612.87公斤,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1202.7万元上升到1976年的2504.2万元,出现了建国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
80年代夹皮沟金矿依靠矿山工程技术人员改造了大量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便生产能力有了逐步增长,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项工程建设,找矿和探矿,在这些工程建设中,矿山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靠群众集资解决的,为国家减轻了负担。
夹矿职工、干部这种可贵精神一代代地传承着,成为建设矿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保持传统,激励后人不断进取,1989年1月3日,夹皮沟金矿第十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总结,提炼了“团结、进取、求实、奉献”的8字,做为企业精神,把几代人建设矿山的美好行为更加具体化,人们从夹矿精神中汲取建设矿山的力量,朝着规模经营实现北方“金谷”的目标迈进。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使生产不断发展,矿山日益富裕,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在夹矿精神诞生的十几年里矿山发生了巨变从新步人了新的起点。企业精神成为人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1998~2000年夹矿经历了两次金价大波折,工资减半,2月份工资减发等实际困难,夹矿职工热情不减,干劲不减,境界不减。与矿山共命运同呼吸。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世纪交替,外部世界和昔日的矿山都发生了巨变,矿山的建设者新老交替,老的企业精需要得到完善和发展。2004年在以往企业精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酝酿又诞生了“诚实敬业、奋发图强”的新企业精神,以及建设矿山的经营理念,发展理念、价值观。在新的夹矿精神的激励下,矿工更加勤奋工作,生产稳定快速发展。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矿山正在崛起,企业精神不断推动古老矿山文明的进程和发展。